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艳

2025年1-9月,中国汽车整车出口495万辆,同比增长14.8%;新能源汽车出口175.8万辆,同比激增89.4%——当这组数据又刷新纪录时,中国汽车产业已当之无愧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但前美国福特汽车高级技术专家、全球汽车精英组织副主席、北美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副会长董愚的一句话,却点出了这场全球化征程的深层命题:“中国车正在从‘被看见’走向‘被尊重’,而这条路我们现在才刚刚开始。”
从“走出去”的量的突破,到“立起来”的价值认同,中国汽车还要跨过几道坎?
规模领跑背后的“挑战”
2024年是中国汽车全球化的“里程碑之年”:中国汽车出口量突破60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达1200万辆,占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60%以上,比亚迪、吉利等企业成功跻身全球车企销量前十。
这一良好势头还在延续。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从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态势来看,2025年全年汽车出口有望超过650万辆,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将超1600万辆,整体车市完成情况将好于预期。
产业集群的支撑让这一优势扎得更深。在2025全球华人汽车精英联合年会暨“中国拥抱世界”汽车产业创新论坛上,中共嘉定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姚卫华介绍,以上海嘉定为代表的产业高地,已集聚4500余家汽车上下游企业,智能网联相关企业超220家,汽车产业产值占区域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5%,已形成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生态,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然而,在“量”的持续突破中,“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也始终存在,成为制约全球化向更高质量迈进的重要瓶颈。
在品牌层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柳燕指出,2025年BrandFinance全球汽车品牌价值100强中有24个中国品牌,这些品牌总价值约462.83亿美元,仅占榜首丰田的71.5%;欧洲、北美等高端市场仍对中国汽车保留“性价比”标签,技术认同与品牌信任之间还存在落差,部分消费者对中国汽车的认知还停留在“质低价廉”的旧印象中。
在市场与技术层面,挑战同样突出。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出海的核心挑战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各区域消费者偏好差异显著,产品需针对性适配;二是中国车企海外品牌认知度仍处低位,缺乏长期积淀的品牌影响力;三是部分海外市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可能拖累当地汽车电动化推进节奏。
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则进一步点出国际化扩张进程中的“盲目性”隐忧:虽然中国汽车在出海国际化进程中不断推进,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与成熟的国际汽车品牌仍存在差距。部分企业在对出口目的国的法律法规、文化习俗、消费需求都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就贸然进入陌生的国际市场,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产品输出”到“价值输出”
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挑战,中国汽车产业需从品牌、技术、市场维度构建协同体系,将规模优势转化为价值优势,实现从“产品输出”到“价值输出”的蜕变。
技术是品牌的底气,中国汽车需从“单点技术领先”转向“全体系可信”,才能为品牌价值筑牢根基。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剑光指出,一方面要加大基础研发投入,在芯片、电池材料等“卡脖子”领域实现突破;另一方面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验证体系,参考德国、日本经验,用权威数据证明产品安全性。
前比亚迪集团品牌公关处总经理助理曹曦进一步分析,当前技术红利正为中国汽车打开全球化战略窗口:全球汽车产业从电动化上半场迈入智能化下半场,中国车企已在核心领域构建竞争壁垒——电池端有刀片电池的安全优势,动力端有DMI混动的能效突破,智能端有驾驶系统的快速迭代。依托这些积累,中国品牌在2025年全球近2.4万亿元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中,有望抢占超5000亿元的出海份额。但他同时提醒,这种技术领先并非“一劳永逸”:“全球车企都在加速智能化布局,若不能及时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端的品牌认同、用户黏性与渠道壁垒,已建立的领先态势很可能被逐步削弱。”
而技术要真正转化为全球认可的价值,还需掌握国际标准话语权。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周博林强调,我国虽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国际协调方面尚无我国发起成立的国际组织实质性参与。对此,他提出系统性对策:推动人才培养,按“联合研究——成果发布——咨商/联络资质——实质性国际标准组织”路径积累国际影响力;开展多边科技合作,承办国际性活动,为中国企业搭建全球舞台;促进产业合作,对接全球上下游企业,加速标准化成果落地。
有了技术支撑,品牌建设还需聚焦“用户认同”,完成“走出去—融进去—立起来”的三级跨越。柳燕提出,未来中国汽车品牌要以“本土化价值共建”为营销传播核心指导思想:战略上从“攻城”式扩张转向“耕田”式深耕,不再追求短期市场占有率,而是长期扎根当地;传播上从“高调宣传”转向深度沟通,摒弃单向输出,转而倾听用户需求;行为上从企业单打独斗转向行业集体向上,形成中国汽车品牌的整体合力。
曹曦从实战角度补充,品牌建设首先要破除认知误区:“不能以缓解国内市场内卷为出海目的,核心目标应是构建长期全球化竞争力。”在传播层面,汽车传播已迈入“3.0+时代”,传统“权威媒体撒播”模式无法适配全球化语境,需以AI赋能内容传递,围绕“讲好中国汽车故事”,让中国品牌从“技术输出者”转变为全球用户“可感知、可共鸣”的价值伙伴。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徐大全则建议应借鉴国际成熟经验,为品牌建设提供路径参考:“中国自主品牌可参考丰田的发展路径,通过建立全球研发与生产基地,针对不同区域打造符合当地需求的产品;凭借精益生产体系、持续技术迭代,以及长期积累的质量可靠性口碑,逐步树立高端品牌形象。”他特别强调,“中国品牌需扎实做好产品质量,建立完善的海外售后与服务体系,通过海外研发、生产布局,实现与当地市场的深度适配。”
用长期主义深耕全球市场
中国汽车“誉全球”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目标,而是需要在技术、品牌突破的基础上,进一步以生态协同强化竞争力、以人才建设夯实底盘,用长期主义深耕全球市场。
在ESG层面,中国车企需从“合规应对”转向“价值创造”,这已成为全球市场竞争的核心维度之一。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汽车产业与金融服务专委会副主任、普华永道(中国)汽车产业主管合伙人金军建议,从实践路径上看,中国车企需重点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强化供应链ESG管控,二是完善全生命周期碳管理,三是善用绿色金融工具与规范信息披露。只有加快将ESG融入企业使命与战略决策,中国车企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真正实现竞争力跃升。
在产品层面,“懂客户、懂生活”是打动全球用户的关键。前美国通用汽车高级工程师、北美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现任会长邹大庆表示,中国汽车需展现对复杂世界的理解力,围绕“懂客户、懂生活”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例如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使用场景与需求,优化产品功能与体验,突出技术亮点与实用性,让用户感受到中国汽车对其需求的精准匹配。
人才层面更是关键。付于武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全球汽车精英组织要坚持发挥智库作用,以国际化视角为中国汽车产业建言;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持续进步;立足全球化,盲目进入陌生市场不可取,需要所有人贡献智慧。中国汽车企业研发团队人数增多,但素质、价值观、国际化视野等有待提高,希望更多全球汽车精英能够成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导师,通过巡讲巡演等方式培养青年科技人员。
从规模领跑的“被看见”,到价值深耕的“被尊重”,中国汽车的全球化征程仍需持续发力。唯有以技术为基、以品牌为魂、以生态为脉、以人才为本,秉持长期主义心态,才能真正实现“中国车・誉全球”的目标,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