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多,事越多; 事越多,越好看。
薛宝琴到大观园后,贾母非常喜欢,留在身边安睡;王夫人认她当干女儿,有了不同于一般人的身份。就这样,刚刚进入荣国府薛宝琴就受到团宠。
她到大观园里游玩,穿着贾母送给她一件凫靥裘,光彩夺目,分外扎眼。
史湘云当众叮嘱她,说有些地方不能去,有些地方去了要提防。
薛宝钗听后,笑说她太直,并顺势说出让史湘云认薛宝琴当妹妹。原话如下:
宝钗笑道:“说你没心,却又有心;虽然有心,到底嘴太直了。我们这琴儿就有些象你。你天天说要我作亲姐姐,我今儿竟叫你认他作亲妹妹罢了。”
从薛宝钗所说可知,史湘云想让她当姐姐。

薛宝钗没有答复,并让史湘云认薛宝琴让妹妹。
若按常理,这是好上加好的事情。认了薛宝琴当妹妹,也就是变相了认了薛宝钗当姐姐。
但薛宝钗没想到,史湘云没有顺水推舟,而是转移了话题,笑着表扬说:“这一件衣裳也只配她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
史湘云的做法,婉转拒绝了薛宝钗的提议,表明自己不想认薛宝琴当妹妹。
难道是因为薛宝钗拒绝她当妹妹,所以她才不认薛宝琴当妹妹?
更让人不解的是,史湘云婉拒后,林黛玉当众认了薛宝琴当妹妹。
就在众人议论时,琥珀前来向薛宝钗传达贾母要求,让她不要约束薛宝琴。
薛宝钗不服气,当众说自己并不知道哪里不如薛宝琴,湘云开玩说笑道:“宝姐姐,你这话虽是顽话,恰有人真心是这样想呢。”
就在大家以为史湘云所说的是林黛玉时,薛宝钗却笑着说出一个真相:
“更不是了。我的妹妹和她的妹妹一样。她喜欢的比我还疼呢,那里还恼?你信口儿混说。她的那嘴有什么实据。”
薛宝钗说完,众人不解。就在这个节骨眼,林黛玉当众赶着宝琴叫妹妹,并不提名道姓,直是亲姊妹一般。
薛宝琴今在贾府住了两日,大概人物已知。又见诸姊妹都不是那轻薄脂粉,且又和姐姐皆和契,又认为林黛玉是个出类拔萃的,便更与黛玉亲敬异常。
此举非常反常,宝玉都十分不解,并私追问林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史湘云为何“拒绝”薛宝琴当妹妹?
很多人认为她直率开朗,没有心眼也没有心思。
其实不然,史湘云父母双亡,她跟在叔叔家里生活,生活比较苦。在叔叔家里“做活做到三更天”,“一点做不得主”,她来到贾府,尤其是住进大观园,是一种暂时的“解放”。她投靠薛宝钗,是图“被照顾”,如果再认一个薛家妹妹,会让她这种“客居”的身份感更强,无形中增加心理负担。还有如果认了薛宝琴做妹妹,就会被贴上“薛家”标签。
所以她“不接话”,是一种自我保护。
林黛玉为何“接纳”薛宝琴当妹妹?
脂砚斋留下一句很重要的批注:是不知黛玉病中相谈送燕窝之事也。
用白话讲,经历了“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和接受燕窝后,她与宝钗冰释前嫌,两人成为好姐妹。
爱屋及乌。她与宝钗成了“金兰”,自然对薛宝琴产生了天然的亲近感。接纳宝琴,是她与宝钗新关系的一种延伸和确认。
史湘云和林黛玉两个人谁做的对,做的好呢?
其实,没有严格的对错。

史湘云所作所为其实是一种“减法智慧”,寄人篱下,自身都活得很难,所以一定要比别人活得更清醒,懂得拒绝,为复杂人际关系做减法,保持轻松自在。
与史湘云完全相反,林黛玉所作所为其实是“加法智慧”,两好加一好,认了一个人,就认可了你全家族的人。
当然,真相远远不止这些。
史湘云的“不认”是本能,林黛玉的“认下”是格局。
很多人不清楚薛宝钗为何上赶子与林黛玉交好?两人情敌关系,交好是为了想办法成为林黛玉的好闺蜜,上演一出现代版的“防火防盗防闺蜜”吗?
其实不是。
薛宝钗很有才气,但是她出身的家庭不行,纵然有钱但社会地位不高。
林黛玉虽然无父无母,但林家的基因强大,虽然活的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但是诗书传家,让她在贾府里活得让人羡慕。尤其是薛宝钗和薛宝琴这种商家之女,对林黛玉永远是仰望的。在这种情况下,林黛玉弯下腰,主动与两人交好,是维护两人的体面;认可了两人也就认可了薛家人,给了王夫人面子,缓和了贾母与贾元春,贾家与薛家的关系。所以,她认薛家人,包括后来她认薛姨妈当干妈,并让薛姨妈搬进潇湘馆里居住,绝对是大格局。

达者学湘云守住界限,智者学黛玉主动接纳。知世故而不世故,处关系而不困于关系,两人智慧,值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