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冬季,天气干燥易流鼻血,你的止血方法对吗?

进入冬季,随着气温下降、空气湿度降低,不少人会发现自己或家人频繁出现流鼻血的情况。干燥的气候让鼻腔黏膜变得脆弱,稍不注意

进入冬季,随着气温下降、空气湿度降低,不少人会发现自己或家人频繁出现流鼻血的情况。干燥的气候让鼻腔黏膜变得脆弱,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血管破裂,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更是冬季流鼻血的高发人群。面对突然而至的流鼻血,很多人会下意识地采用 “仰头止血”“用力塞纸” 等常见方法,可这些看似 “管用” 的操作,往往不仅无法有效止血,还可能对鼻腔造成二次伤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冬季流鼻血的正确应对方式,帮你避开误区,快速缓解不适。

冬季流鼻血的根源,大多与 “干燥” 二字密切相关。冬季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大幅减少,鼻腔内的黏膜失去了湿润环境的保护,会逐渐变得干燥、脆弱,甚至出现细小的裂纹。此时若遇到外力刺激,比如用力擤鼻涕、挖鼻孔,或是鼻腔受到碰撞,黏膜下的毛细血管就容易破裂出血。此外,冬季昼夜温差大,人体血压波动较明显,老年人或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较差,也更容易因血压骤升引发鼻腔血管破裂。还有部分人因冬季饮食辛辣、饮水不足,导致体内燥热加重,同样会增加流鼻血的概率。

在应对流鼻血时,很多人存在的第一个误区就是 “仰头止血”。不少人认为仰头能让血液不再流出,可实际上,仰头并不会阻止鼻腔内的出血,反而会让血液顺着鼻腔后部流入咽喉,甚至进入食道或气管。如果出血量较大,可能会引起呛咳、呕吐,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血液误吸入肺部,引发窒息风险。而且,仰头还会让我们无法准确判断出血量,容易延误处理时机。

第二个常见误区是 “用力塞纸团或棉签”。为了堵住出血点,有些人会将纸巾、棉签用力塞进鼻腔,这种做法看似直接,却可能对鼻腔黏膜造成强烈摩擦,加重黏膜损伤,甚至将鼻腔内的细菌带入伤口,引发感染。更危险的是,如果塞进去的物品没有及时取出,还可能形成鼻腔异物,引发更严重的鼻腔问题。

除此之外,“用力按压鼻梁”“频繁擦拭鼻腔” 等做法也不正确。用力按压鼻梁不仅无法压迫到真正的出血点(鼻腔内的血管多位于鼻中隔前下方),还可能损伤鼻梁骨骼;频繁擦拭鼻腔则会进一步破坏脆弱的黏膜,导致出血反复。

那么,冬季流鼻血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其实只需记住 “低头、按压、冷敷” 三个关键步骤,就能快速止血。

第一步是 “低头前倾”。流鼻血时,应立即坐下或站立,保持上半身直立,头部略微向前倾斜,让血液自然从鼻腔流出,避免仰头导致血液倒流。同时,用手指轻轻捏住鼻翼两侧(即鼻孔上方的软骨部分),注意不要用力过猛,只需适度按压即可,这样能直接压迫到鼻中隔前下方的出血点,阻断血流。按压时要保持持续用力,不要频繁松手查看,一般按压 5-10 分钟,大部分轻微出血就能止住。

第二步是 “冷敷鼻梁”。在按压鼻翼的同时,可以用冷毛巾或冰袋(注意用毛巾包裹,避免冻伤皮肤)敷在鼻梁部位,低温能使鼻腔内的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帮助止血。冷敷时间一般为 10-15 分钟,可根据出血情况适当调整。

第三步是 “止血后护理”。出血停止后,不要立即用力擤鼻涕、挖鼻孔,也不要马上剧烈运动或洗热水澡,以免鼻腔内的血管再次扩张破裂,导致出血反复。此时可以适当喝一些温水,保持鼻腔湿润,也可以在鼻腔内涂抹少量医用凡士林或生理盐水喷雾,缓解黏膜干燥。

除了掌握正确的止血方法,冬季预防流鼻血也同样重要。日常可以通过以下几点降低流鼻血的概率:一是保持室内湿度,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控制在 40%-60% 之间,避免空气过于干燥;二是注意鼻腔保湿,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1-2 次,或使用鼻腔保湿喷雾,保持黏膜湿润;三是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K 的水果蔬菜(如橙子、猕猴桃、菠菜、西兰花等),避免辛辣、油炸食物,减少体内燥热;四是改掉不良习惯,不要用手挖鼻孔,擤鼻涕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用力。

对于儿童和老年人这类特殊人群,预防工作更要格外注意。儿童活泼好动,家长要提醒孩子不要随意挖鼻孔,玩耍时避免碰撞鼻部;老年人则要注意控制血压,定期监测血压变化,避免血压骤升。如果频繁出现流鼻血(如一周内多次出血)、出血量较大且难以止住、出血时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或是鼻腔内有异物感、疼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鼻腔炎症、血管畸形、血液疾病等潜在问题,避免延误治疗。

流鼻血虽然常见,但只要避开误区、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同时做好日常预防,就能有效减少其带来的困扰。记住,遇到流鼻血时不要慌,按照 “低头、按压、冷敷” 的步骤操作,大部分情况都能轻松应对。如果出血情况特殊,及时就医才是最稳妥的选择,让我们一起做好鼻腔护理,顺利度过干燥的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