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古代高考有多卷?看明朝考生“坐牢式”科举

仇英《观榜图》部分昨天给大家看了古代“高考查分现场实录”(仇英《观榜图》:五百年前的 “高考查分”现场实录),那么传世名

仇英《观榜图》部分

昨天给大家看了古代“高考查分现场实录”(仇英《观榜图》:五百年前的 “高考查分”现场实录),那么传世名画中,有没有描绘科举现场的作品呢?

有的。

高考是普通人跨越阶层最公平的途径,所以高考管制的非常严。但你如果穿越到明朝参加科举考试,你可能会被眼前的场景惊掉下巴——天还没亮,考生们已经像被钉在木板上的“书虫”,蜷缩在狭小的号舍里奋笔疾书;监考官像蜘蛛网一样密布在贡院各处,连呼吸都带着“肃静”的压迫感。这幅名为《棘院秉衡》的明代古画,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还原了这场“古代高考”的盛况。

《棘院秉衡》描绘的是万历年间北京贡院的场景。所谓“棘院”,是因为贡院用荆棘围成高墙,既防考生逃逸,又象征“科举之路荆棘丛生”。画面中,考生们坐在用木板和芦席搭建的号舍里,寒风呼啸中还得忍受“9天3场”的煎熬(每场3天,比现代高考时间长三倍)。画面中央的“明远楼”则像一座“考场指挥塔”,彩旗飘扬,巡查官们像鹰隼般紧盯每个角落。考生们头顶悬着“鲤鱼跃龙门”的龙门牌坊,脚下的号舍却像“学霸斗室”——狭小得连转身都难。明代考生的毅力,怕是比现代学生刷题还要硬核。

再往后是至公堂,监考官端坐其中,两侧的东、西大库不知道藏着多少 “秘密”。而聚奎堂,则是主考官徐显卿的地盘,他身着红色官服,威风凛凛,旁边侍者毕恭毕敬,那派头,简直就是考场 “老大”。就如同高考时,考场内监考老师来回巡视,维持秩序,而主考人员则在后方统筹安排,保障考试顺利进行。

科举制度虽已消亡,但其精神却深深植入现代高考。从“春闱”到“高考”,从“号舍”到“考场”,两者都承载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明代考生需经历县试、府试、院试三级筛选,最终才有资格走进贡院,而现代学生则需熬过小学、初中、高中层层关卡。考试时间同样“魔幻”——科举在农历二月(冷到打哆嗦),高考则在六月(热到汗流浃背),都是对肉体与意志的双重考验。

科举考试还漂洋过海,影响世界。早在 16 世纪,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就把科举制介绍到西方,就像给西方世界扔了一颗 “知识炸弹”。1583 年,胡安・冈萨雷斯・德万多萨写的《伟大的中国》更是系统介绍了科举制,让欧美人士对这个神秘的东方选拔制度充满好奇。英国就多次派外交使节到北京考察科举,简直就是科举的 “头号粉丝”。

现代西方文官制度,很多地方都借鉴了科举制。比如考选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机会上位。如今,西方文官制度的“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原则,正是科举精神的“海外分身”。可以说,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企业招聘笔试,都是科举的“国际版”。

从《棘院秉衡》这幅图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明代科举考试的场景,更感受到了科举制度的魅力。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中国和现代西方,影响深远。当现代学生吐槽高考“内卷”时,或许该看看古人如何在号舍里苦思冥想;当西方国家讨论“文官改革”时,或许该感谢中国科举的“灵感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