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笔下有筋?字里有气?拆解鲜于枢跋蔡襄,看懂什么叫书法的生命力

好的,朋友们,咱今天不聊虚的,就来实实在在地唠一幅字——鲜于枢跋蔡襄的《谢赐御书诗表》。您可能听说过蔡襄,那是北宋的书法

好的,朋友们,咱今天不聊虚的,就来实实在在地唠一幅字——鲜于枢跋蔡襄的《谢赐御书诗表》。您可能听说过蔡襄,那是北宋的书法大家,他的字好比是书法界的“硬通货”,端庄雅致,规矩得很。但今天的主角不是他,而是元代的鲜于枢,在他这幅蔡襄墨宝后面写的一段“观后感”,也就是我们说的“跋”。

您可别小看这段跋,它就像是两位顶尖高手跨越时空的一次对话。蔡襄是“正派宗师”,一招一式都透着法度;而鲜于枢,则是位“性情中人”,他的字里,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与节奏。我们今天,就钻到鲜于枢的这笔墨世界里,看看他到底用了哪些“独门绝技”,让这段跋文如此精彩,甚至光芒不输蔡襄的原作。

第一段:感受笔尖的“舞蹈”——用笔的节奏与力量

看鲜于枢的字,您首先感受到的,绝不是死板的线条,而是一种活生生的、在纸上“跳舞”的感觉。这舞蹈的魂,就在于他用笔的节奏和力量。

他用的主要是中锋。啥叫中锋?您想象一下,毛笔的笔尖始终在笔画的正中间行进,这样写出来的线条,就像拧紧的绳子,圆润、饱满、有立体感,透着一种“筋”劲儿,感觉特别结实,戳在纸上有力量。这跟我们现在有些人写字,笔锋偏在一边,显得单薄飘忽,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而且,他的笔在纸上不是匀速滑过的,是有快慢、有轻重的。起笔的时候,他常常顺势落下,有个微小的“切入”动作,很果断;行笔的过程中,力量贯注,线条厚实;到了转折的地方,他不是简单地画个弧线或者拐个直角,而是通过笔锋微妙的提按和调换方向,做出一种既有骨力又有弹性的“关节”。您能感觉到笔锋在纸上的那种“抵抗感”和“摩擦感”,这就是书写节奏的魅力。

最精彩的是他的“牵丝映带”。当一个字的笔画与笔画之间,或者字与字之间,需要连贯起来时,他不是实实在在地都写成粗线条,而是用非常细、非常轻盈的游丝把它们连接起来。这些游丝,就像舞蹈演员挥舞的绸带,或者音乐旋律中婉转的过渡音,让整个字、整行字的气脉贯通,形成一个整体。有粗有细,有实有虚,这节奏感一下子就出来了。您临帖时可以特别留意这些地方,体会他手腕是如何运转,才能写出如此灵动的线条的。

第二段:拆解字的“建筑”——结体的巧妙与胆识

如果说用笔是建筑材料,那结体(也叫间架结构)就是如何用这些材料盖房子了。鲜于枢是个“建筑”高手,他盖的房子,既稳固,又极具个性,常常有出人意料之笔。

他的字,整体上看是偏扁方的,给人一种稳重、敦实的感觉,站得很稳。但您细看每个字内部,会发现他处理得极其聪明。比如,他非常善于运用“疏密对比”。有的地方,笔画故意凑得很紧,挤在一起,形成一块“密不透风”的视觉重心;而另一些地方,他又大胆地留出空白,让笔画舒展开,显得“疏可走马”。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他的字在方整的外形下,内部充满了张力和趣味,一点不呆板。

还有就是他的“欹侧取势”。很多字,他并不是写得四平八稳、绝对对称的,而是故意让字的某一部分倾斜那么一点点,让整个字产生一种动态的平衡。好比一个武术高手,摆出的架势看似有点歪,但重心稳得很,随时能发力。这种处理方式,让静态的字有了动感,好像在向你倾倒,或者正要起身行动,非常生动。

另外,他对于相同偏旁或笔画的字,会刻意进行变化,避免雷同。这叫“避就”。有时候是改变笔画的形态,有时候是调整部件的大小、位置。这需要深厚的功力和大胆的构思。我们写字常常容易把相同的部分写成一个样,显得单调,看看鲜于枢是怎么“求变”的,能学到很多处理字形的方法。

第三段:把握整体的“气场”——章法的行气与布局

单个字写得再好,如果排兵布阵乱了套,那整篇作品也是失败的。鲜于枢这段跋文的章法,堪称教科书级别。

这是一段行书跋文,它的行气(就是一行字的内在联系)非常贯通。您试着别盯着单个字看,而是用目光顺着每一行“溜”下去,会发现这些字仿佛被一根无形的线串着,上下呼应,顺势而下。这根“线”,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笔势和牵丝。字与字之间,大小、粗细、正侧都在不断变化,但气息是连绵不断的,像山间流淌的溪水,有急有缓,但方向明确,永不停滞。

从整篇布局来看,行与行之间的距离也恰到好处。既不拥挤,显得憋屈;也不稀疏,显得松散。形成了很好的“呼吸感”。字群之间的聚散关系也处理得很自然,有的地方几个字连着写得比较紧凑,形成一个小组,然后突然有个字舒展开,形成停顿和节奏。这种布局,让整幅作品看起来浑然一体,气韵生动。

我们临摹的时候,很容易陷入“集字”的误区,光顾着把每个字写像,忽略了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您下次再临写鲜于枢,或者任何行书作品时,不妨先整体地读几遍帖,感受一下它的行气和布局,试着去理解作者书写时的节奏和情感流动。这比单纯抠一个字的细节,收获会大得多。

第四段:给临习者的几点实在建议

聊了这么多理论上的东西,最后给真想学鲜于枢的朋友几点接地气的建议。

第一,工具得选对。鲜于枢的字骨力强劲,建议用兼毫或者弹性好的狼毫笔,纸用偏熟一点的宣纸或者毛边纸,稍微有点摩擦力,更能表现出他线条的“涩”感和力度。生宣洇墨太快,不容易控制。

第二,从“像”到“不像”。开始阶段,必须忠实于原帖,力求形似。重点是观察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技法细节:中锋用笔、转折处的调锋、牵丝的处理、疏密对比……这个过程是积累“弹药”。但最终目的不是当复印机,而是在形似的基础上,慢慢体会他的“笔意”和“神采”,加入自己的理解,最终化为己用。

第三,别死磕,要“读帖”。别一上来就闷头写。把帖子放大,放在眼前,反复看,用手指在空中比划(这叫“空临”),分析他为什么这里要这么写,换种写法会怎样。读帖的时间应该远远多于动笔的时间,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第四,补补基本功。如果感觉写鲜于枢的行书很吃力,线条浮滑,结构散乱,不妨回头练练颜真卿的楷书,尤其是《颜勤礼碑》,把中锋用笔和结构的张力练扎实。有了楷书的底子,再上手鲜于枢的行书,会感觉更有底气。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94
用户10xxx94 1
2025-11-12 08:37
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