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这三个大国的关系怎么走,从来都是牵动全世界神经的大事。
特朗普上台后,美俄关系出现改善迹象,且美方有意拉拢俄方联手制衡中国,但最终因无法动摇俄方无疾而终。
如今举世瞩目的中美会晤落下帷幕,并且在特朗普对会晤打出十二分高分的背景下,俄方的态度以及中俄关系接下来的发展,自然也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
而日前,中俄两国就用行动,给了外界一个准确的答案。

(俄总理米舒斯京)
十月最后两天,中美元首在釜山完成会晤,十一月的第一天,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以及副总理切尔尼申科就率团抵达中国,同中方展开了一场大范围会谈;十一月三号,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也受邀抵达北京,预计将和中方领导人举行会谈。这节奏,相当于中美这边刚散会,俄罗斯那边就马不停蹄来中国对接了。
从俄方一边的报道来看,曼图罗夫和切尔尼申科来参加的,是中俄政府间投资合作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这是中俄专门用来对接“实打实投资合作”的官方平台,每次开会都要敲定具体合作项目。
此次会议讨论的议题范围也非常广泛,不仅有开展汽车制造、林业等传统领域的合作,还涉及到了当下的热点议题,即稀土金属的开采和加工领域的合作项目。同时副总理切尔尼申科还表示,未来中俄还有望在新领域开启合作,包括向中国提供冬季小麦和大麦、燃料颗粒等,同时增加沿新路线的天然气供应等。
更让人惊讶的是,会议开着开着,俄方当场就放了个大招。俄罗斯国家开发银行宣布,未来要给中国参与的项目投资5.3万亿卢布,换算成人民币,足足有4692亿元。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俄罗斯把真金白银砸进中俄合作里了。
这笔钱怎么用,俄方也说得很清楚:一部分用来给项目融资,比如帮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盖工厂、修设施,一部分则用来聘用中国承包商,让中国施工队去俄罗斯干活,带动中国的技术和人力输出,还有一部分要签向中国供应产品的合同,比如俄罗斯的矿产、农产品,优先卖给中国。简单说,就是用这笔钱,把中俄在俄罗斯境内的大项目都推起来,让合作落到实处。
最后,俄总理米舒斯京这边的到访,则是要给这波合作定调子、做总结。

(中俄大范围会谈)
俄罗斯方面已经明确说了,克里姆林宫特别重视这次访问,米舒斯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前面副总理们聊的具体项目,升级成两国层面的正式约定。
按照计划,米舒斯京和中方领导人会晤后,会签署一系列文件和联合公报,到时候中俄此次聊过的汽车合作建厂、稀土加工分工、天然气新路线建设等这些事,都能落实成有法律效应的协议,以后双方都得按这个来,不会因为外界变化就变卦。说白了,就是要确保中俄每一步都能走稳、走实。
对于俄方来说,其在这个时间点到访中国,主要就是有以下几点战略考量。
首先就是要平衡美国的影响力,巩固战略依托。现在美俄关系并不稳定,甚至关系改善的态势并没有持续多久,在俄乌冲突不结束的情况下,特朗普只会持续加大对俄罗斯的制裁。在这样的背景下,俄方必须确保自身有一个稳定可靠的国际战略依托。而中俄关系在俄罗斯的整体外交布局中,就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这也是俄方应对地缘政治变局的一大关键。
其次,在制裁压力之下,稳定经济命脉,是俄方的现实需求。当下美国意图联手欧洲,对俄罗斯的贸易伙伴展开制裁,而印度、土耳其这边均已屈服于西方压力。在出口受挫的情况下,与中国加强各领域合作,并为项目引入中国资金,就是俄方抵御制裁冲击、维持经济运转和稳定的生命线,而巨额卢布投资的宣布,本身也是俄方向西方展示其“向东看”战略的坚定性和可行性。
最后,在中美高层接触后,俄方也急需和中国同步立场,确保双方在大事上不跑偏。此次高规格、高效率的访问,本身就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中俄战略协作的紧密性与连续性,共同抵御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特朗普和普京)
可以肯定地说,现在中美俄三方的互动早就不是谁拉拢谁、谁打压谁的简单剧本了,而是形成了相互制衡又各有核心合作的新态势,每一方的动作都会牵动另外两方的反应。
特朗普之前跟普京见面时,暗示想跟俄联手限制中国。可美国忘了一点:它对俄的制裁从来没停过,反而从能源、金融领域扩到了科技领域。而如今中俄这波高层密集互动以及多领域合作,刚好直接打破了美国的幻想,让美方清清楚楚地看到,中俄关系是任何第三方都难以撬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