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毛主席街头考察被群众认出,随身物品清理出七八框

一个连口罩都不想戴的人,却因为太受欢迎而不得不戴。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矛盾?但这就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真实写照。每次看到

一个连口罩都不想戴的人,却因为太受欢迎而不得不戴。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矛盾?但这就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真实写照。每次看到他老人家那张不愿戴口罩的照片,我就忍不住想:要是能穿越回去,真想问问主席,被那么多人围着,心里到底是啥感受?

话说回来,毛主席这人真的挺特别的。他这人吧,骨子里就是个爱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的人。当年在延安,他穿得跟老乡没两样,灰布袄子,补丁摞补丁的,随便往哪儿一坐就能跟人唠上半天。我有时候在想,这种接地气的领导,现在还能找得出来吗?恐怕难了。

本来想写写主席在苏区调研的事,但后来发现这事儿太能体现他的作风了。他这人吧,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喜欢实实在在了解情况。记得有次他问老乡一块豆腐多少钱,这种细节问题,现在还有领导会关心吗?坦白讲,我有点怀疑。

建国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出行变得特别拘束,口罩就是其中一个小小的表现。罗瑞卿(负责保卫工作的)多次劝主席戴口罩,主席听了多了,就会说"讨嫌"。这可不是真怪罗瑞卿,主席心里明白,对方是一片好心。实话说,这种理解下属的领导,现在可不多见。

直接在武汉东湖的故居纪念馆里,还能看到主席戴口罩的照片。但说实话,他更怀念的是延安时期那种自由自在的日子。那时候他走路遇到老乡,随时就能停下聊天,了解情况。这种习惯,早在苏区时期就养成了。

1953年2月18日,主席步行去视察黄鹤楼。为啥?因为当时正在规划修建长江大桥,他想实地了解情况。离开时,他看到路边有个卖臭豆腐的摊贩,就停下来聊了起来。这画面,想想都觉得亲切。

然后呢?然后小孩子先认出了他!小孩子高兴得大喊大叫,周围的人一下子就围了上来,远处的游客也往这边挤。大家伙儿都想看看主席,那种感情,现在想想还让人感动。

负责保护工作的罗瑞卿后来讲,当时整个蛇山围满了人,场面完全失控。工作人员拼命喊大家别挤,可是在众人的欢呼声中,那点声音简直像蚊子叫。这场景,你能想象吗?

类似的事情在1958年8月又发生了。那天主席在天津视察大学,中午就在路边吃饭。结果呢?一个晾衣服的妇女认出了他。她一喊,整条街都知道了,人们迅速围过来,交通都瘫痪了。主席没法好好吃饭,就主动走到窗户边跟大家打招呼。

这一打招呼,就打到了下午三点。工作人员想带主席离开,可根本出不去。最后调来一个排的战士,用人推的方式才把专车推出人群。主席这才得以休息。

后来负责清扫街道的工作人员说,地上掉落的钢笔、手表、鞋帽什么的,装了七八筐。这阵仗,现在想想都觉得壮观。这种情况,恐怕也只有遇到主席时才会出现吧?

有时候我会想,要是主席现在还在,会是什么样子?他还会坚持不戴口罩吗?还能像当年那样随便走到群众中去吗?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