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作为胃癌大国,中晚期患者占比高,而肝转移是胃癌血行转移的首要类型,其治疗效果直接影响全国胃癌整体诊疗水平。随着治疗理念从“以手术为中心”向“以MDT为核心”的转变,胃癌肝转移治疗已实现从“不可切”到“可切”的突破,从单一治疗向精准个体化治疗的跨越。
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联合医学论坛网,对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北京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陈凛教授进行了专访。陈凛教授在胃癌治疗领域深耕多年,尤其在中晚期胃癌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此次专访中,陈凛教授围绕胃癌肝转移的治疗进展、多学科协作(MDT)的应用、创新疗法的探索以及患者管理等核心议题,分享了经验与见解。他所倡导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整合治疗理念,为众多胃癌肝转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陈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北京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胃肠外科科主任、大外科主任、普外科部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学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工作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市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
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专家组专家
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医学部首任主任
MDT核心模式:重构胃癌肝转移治疗决策路径长期以来,胃癌肝转移患者面临着“内科单纯化疗疗效有限、外科盲目手术预后不佳”的治疗困境。内科医生面对晚期胃癌患者,往往仅采取持续化疗方案,直至疗效耗尽;外科医生遇到肝转移病例时,若评估为不可切或切不干净,便难以提供有效治疗,导致大量患者错失治愈机会。陈凛教授指出,胃癌肝转移作为中晚期胃癌的关键亚型,其治疗必须打破学科壁垒,通过MDT团队的整合评估实现精准决策。
分层治疗,打破单一诊疗局限
MDT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整合影像、病理、内科、外科、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学科资源,为每一位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
第一类是初始可切患者,此类患者转移灶数目少、体积小,原发病灶局限,约占胃癌肝转移患者的20%。对于这类患者,可直接实施根治性手术,或先进行化疗、免疫等新辅助治疗后再行手术,治愈率可达根治水平。陈凛教授指出,即使是初始可切患者,MDT评估也能优化手术方案,降低术后复发风险,提升长期生存质量。
第二类是潜在可切患者,这类患者占比最高,约超过半数。通过MDT团队评估,初始判断为不可切,但经化疗、靶向、免疫等联合转化治疗后,肿瘤负荷显著降低,有望转化为可切状态。
第三类是不可转化患者,这类患者经过多周期转化治疗后仍无法达到手术标准,MDT团队会调整治疗方案,以控制肿瘤进展、延长生存周期、提升生活质量为核心目标,采用姑息性治疗、支持治疗等综合手段。
精准把控手术窗口期:疗效与安全的双重平衡
在MDT框架下,手术时机的选择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而转化治疗的有效性评估与手术窗口期的判断,是临床诊疗中的关键环节。陈凛教授指出,这一过程需要影像学评估、肿瘤学指标监测、毒副作用评估三者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影像学检查是评估转化治疗效果的“金标准”,包括增强CT、磁共振(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等。陈凛教授解释,通过影像学检查,我们可以直观观察原发病灶、转移灶的大小变化,以及肿瘤与周围血管、脏器的解剖关系。当影像学显示肿瘤明显缩小,转移灶消退或数量减少,肿瘤与血管边界清晰,具备根治性切除条件时,就达到了可手术的影像学标准。
除了影像学评估,血液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等)的变化也是判断疗效的重要参考。肿瘤标志物的下降趋势与影像学评估结果通常具有一致性,若标志物水平显著降低甚至恢复正常,往往提示治疗效果良好。但我们不能仅凭标志物结果下结论,必须与影像学检查相结合,避免误判。
同时,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治疗毒副作用评估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转化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肝功能、转氨酶等指标,确保其处于安全范围。手术窗口期必须把握在‘疗效达标且毒副作用可控’的节点上,避免盲目手术导致严重并发症。
创新疗法突破瓶颈:化疗升级与免疫治疗的协同赋能传统胃癌治疗以化疗为主,但疗效有限且毒副作用较大,靶向治疗的进展也相对缓慢。陈凛教授指出,近年来,新型化疗方案的优化与免疫治疗的崛起,为胃癌肝转移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突破,显著提升了转化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化疗方案的迭代升级
传统化疗多采用单药或两药联合方案,疗效欠佳且毒副作用明显。随着药物研发与临床研究的推进,新型化疗方案不断涌现,包括三药联合化疗、靶向药物联合化疗等,在提升疗效的同时,毒副作用也得到了更好的控制。陈凛教授介绍,目前临床常用的化疗方案已实现个体化选择,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分子分型、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化疗方案,避免了‘一刀切’的化疗模式,疗效提升的同时,患者的耐受性也显著改善。
免疫治疗的突破性应用
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胃癌治疗领域的最大亮点。陈凛教授表示:“免疫治疗从机制上改变了胃癌的治疗逻辑,它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具有疗效持久、毒副作用小等优势。”
临床数据显示,免疫治疗单药或联合化疗、靶向治疗,能将胃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从传统化疗的30%左右提升至50%~70%,病理完全缓解率也提升至20%~50%。此外,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正不断扩大,除了PD-L1阳性患者,部分PD-L1阴性患者也能通过联合治疗获得良好疗效。
新靶点与新疗法的探索
除了PD-1/PD-L1抑制剂,新靶点的发现与针对性疗法的研发也在快速推进。陈凛教授提到,Claudin18.2是胃癌领域极具潜力的靶点,针对这一靶点的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等药物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为部分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此外,CAR-T细胞治疗等细胞免疫疗法也在胃癌治疗中展现出初步疗效,有望成为未来的重要治疗方向。
陈凛教授强调,创新疗法的应用必须基于患者的分子分型检测,通过精准筛选获益人群,实现精准免疫治疗。未来的治疗方案将是“化疗+靶向+免疫”的多模式联合,根据患者的分子特征进行个性化组合,最大化提升治疗效果,这也是整合肿瘤学的核心要求。
以患者为中心:心理支持与长期管理的全周期关怀胃癌肝转移的诊断对患者和家属来说是巨大的心理冲击,往往伴随着恐惧、绝望等负面情绪。陈凛教授始终强调“一切为了患者”的核心理念,在临床实践中,不仅注重治疗方案的精准性,更重视患者的心理支持与全周期管理,帮助患者建立理性的治疗期望,实现与疾病的和谐共存。
心理支持与治疗信心构建
面对患者的负面情绪,陈凛教授认为,医生的关怀与沟通是建立治疗信心的关键。首先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让他们知道胃癌肝转移并非‘绝症’,随着MDT模式和创新疗法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实现临床治愈或长期生存。同时,通过分享成功案例、解读治疗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帮助患者和家属建立理性的治疗期望,避免盲目乐观或过度悲观。
此外,MDT团队的多学科沟通也能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当患者看到影像科、内科、外科等多个学科的医生共同为他制定治疗方案,详细解释每个治疗步骤的目的和意义时,他们的治疗依从性和信心都会显著提升。
长期随访:复发监测与康复指导的核心
对于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长期随访与康复指导至关重要,是预防复发、延长生存周期、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陈凛教授提出了以下核心建议。
第一,严格遵循随访计划。随访频率需根据治疗阶段调整:术后第一年每3个月随访一次,第二年每6个月随访一次,第三年起每年随访一次。随访项目包括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腹部超声、增强CT、内镜(胃镜/肠镜)等。第一年随访最为关键,通过密集监测可以早期发现潜在的复发迹象,及时干预处理;后续随访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项目,但内镜检查需定期进行,以排除局部复发。
第二,建立密切的医患沟通渠道。除了常规门诊随访,医院可通过建立患者微信群、专属医生联络等方式,保持与患者的密切沟通。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微信群等渠道可以及时获得医生的指导,避免因误判或延误处理导致病情波动。陈凛教授所在的科室便通过这种方式,为患者提供持续的医疗支持,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第三,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康复期患者需注重饮食营养均衡,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适当参与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健身操等,增强体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或劳累。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提升患者的身体抵抗力,减少复发风险,更能帮助他们尽快回归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实现身心全面康复。
展望未来:整合肿瘤学引领精准治愈新时代展望未来,陈凛教授指出,随着整合肿瘤学理念的深化、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创新疗法的涌现,胃癌肝转移治疗将迈向“更精准、更有效、更安全”的新时代。在治疗模式上,MDT将实现“个体化精准分层”,结合患者分子分型、免疫状态和身体状况等多维度指标,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方案。
胃癌肝转移治疗已从“无药可医”进入“精准治愈”新时代。作为临床医生,应坚守“一切为了患者”的理念,通过MDT整合多学科资源,借助创新疗法为患者带来治愈希望,相信未来将有更多胃癌肝转移患者突破“晚期不治”的困境,实现长期生存与高质量生活。
来源:医学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