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零股权迷局、宫斗风暴与万亿IPO:OpenAI的权力博弈与使命困局

硅谷AI巨头OpenAI的每一次动向都牵动着全球科技与资本圈的神经。自2015年创立以来,这家坐落于美国旧金山的人工智能

硅谷AI巨头OpenAI的每一次动向都牵动着全球科技与资本圈的神经。

自2015年创立以来,这家坐落于美国旧金山的人工智能研究公司,凭借一系列如GPT系列、ChatGPT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AI产品,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也改变了多个行业的发展轨迹。

OpenAI不仅引领着生成式AI的技术革新,还与微软等科技巨头深度绑定,构建起庞大的商业版图,成为推动全球AI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分文不取

然而,在OpenAI光环的背后,一场围绕着控制权、使命与利益的复杂博弈正悄然上演,其中,零股权、宫斗和万亿IPO成为最为瞩目的焦点话题。

这一系列事件相互交织,深刻地揭示了OpenAI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权力困境、战略抉择以及商业野心,也引发了人们对于AI技术发展与商业利益、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

近期,联合创始人伊利亚·苏茨克维(Ilya Sutskever)52页证词的曝光,将CEO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推上舆论风口。

不仅揭开了2023年“宫斗”事件的惊人内幕,更让奥特曼坚持多年的“零股权”策略陷入“理想主义”与“权力算计”的争议漩涡。

而在这场风波背后,OpenAI以1万亿美元估值冲刺史上最大IPO的野心逐渐清晰,这场交织着控制权争夺、使命坚守与资本逐利的博弈,正成为全球AI产业发展的关键注脚。

奥特曼的“零股权悖论”是这场争议的核心。

在股权绑定创始人与公司利益的硅谷惯例中,奥特曼自2019年OpenAI成立营利实体以来,始终坚持不持股、仅领基础薪资的反常操作,即便董事会曾提议授予其7%股份,重组后他依旧分文不取。

他对外宣称“已实现财务自由”,将推动AGI发展视为“这一代人最重要的科学工作”,坦言未持股虽源于热爱,却因与行业常态格格不入滋生大量阴谋论,甚至有些后悔。

不过,商业逻辑的解读更显现实:OpenAI章程明确规定,当商业利益与安全使命冲突时,未持股的董事会拥有最终决策权。

这意味着奥特曼以放弃短期财富为代价,换取了对公司战略方向的绝对掌控权,既能规避资本对技术安全的干预,又可通过投资合作方芯片公司RainNeuromorphics、红杉基金代持等方式间接获利。

这种“弃股夺权”的策略,虽暂时平衡了非营利使命与商业发展,却也为后续治理冲突埋下了隐患。

伊利亚的证词则撕开了OpenAI内部治理的深层裂痕,暴露了非营利使命与商业化扩张的根本矛盾。

这份由马斯克推动披露的证词显示,伊利亚与时任CTO米拉·穆拉蒂曾密谋一年,以“撒谎成性、挑拨离间”为由推动罢免奥特曼,核心分歧在于技术安全与商业化的优先级。

证词指控奥特曼曾绕过安全委员会批准GPT-4 Turbo发布,还刻意挑拨高管关系,甚至阻挠OpenAI与Anthropic的合并计划。

这场“宫斗”虽因95%员工联名抗议、以奥特曼回归告终,却彻底暴露了公司“非营利董事会掌控营利实体”的结构性缺陷。

伊利亚离职创办AGI安全公司,马斯克以“背离非营利初衷”起诉奥特曼并在社交媒体持续发难,本质上是对OpenAI“使命漂移”的质疑。

关键筹码

如今,OpenAI年收入已超130亿美元,预计2027年达千亿规模,与微软的深度合作、持续扩大的商业版图,都预示着其商业属性已远超最初的公益定位。

万亿估值IPO的筹备,将OpenAI的商业野心推向台前,也让这场权力博弈迎来终极考验。

据路透社等媒体报道,OpenAI已正式启动首次公开募股的筹备工作,目标估值高达1万亿美元,有望一举成为全球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上市案例之一,也标志着AI产业资本化进程迈入全新阶段。

据悉,OpenAI内部正紧锣密鼓地推进相关事宜,最早可能于2026年下半年向监管机构秘密递交上市申请,初步讨论的融资规模底线为600亿美元,且最终金额很可能远超于此。

公司首席财务官莎拉・弗里尔已向部分关联方透露,目标是在2027年完成挂牌上市。不过,部分参与顾问的预测更为激进,认为上市窗口可能提前至2026年底。

而OpenAI官方发言人则保持了一贯的审慎态度,回应称IPO并非当前的焦点,公司正致力于构建一项持久的事业并推进使命。

为扫清障碍,OpenAI近期完成重组,非营利基金会持有营利部门26%股权,微软持股27%,员工与投资者合计持股47%,既保留“安全使命”的象征意义,又为资本退出预留通道。

对奥特曼而言,“零股权”策略在此刻成为关键筹码。

一方面强化“技术理想主义”叙事,吸引长期资本与监管认可。

另一方面,他通过控制董事会仍能主导公司战略,而成为万亿美元级“非营利性”公司CEO的行业影响力,远非直接持股所能比拟。

然而风险同样暗藏:伊利亚的证词、马斯克的诉讼、员工对商业化过快的担忧,都可能成为IPO路上的暗礁。

更深层的拷问是,当以“造福人类”为使命的公司追逐万亿估值,非营利初心能否抵御资本逐利的侵蚀?

从“零股权”的战略布局到“宫斗”风波的治理漏洞,再到万亿IPO的资本野心,OpenAI的故事是硅谷科技理想与资本逻辑碰撞的缩影。

这场围绕控制权、使命与利益的博弈,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未来,更将定义AI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共生方向。

当奥特曼站在IPO敲钟台前,如何在资本浪潮中坚守初心,将是OpenAI留给全球科技产业的终极考题。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不慌实验室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