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岸见一郎《被拒绝的勇气》:5个颠覆你认知的幸福法则

为什么我们拼命追求成功,却离幸福越来越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似乎都默认了一条通往美好人生的路径:上好学校,进好公

为什么我们拼命追求成功,却离幸福越来越远?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似乎都默认了一条通往美好人生的路径:上好学校,进好公司,拥有体面的工作和深爱的家人。我们拼尽全力,追逐着这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标志,然而,许多人在得到这一切后,内心深处却依然被一种“荒唐无由的空虚”所笼罩。就像《被拒绝的勇气》这本书中记录的一位前来咨询的30岁男士,尽管工作不错家庭美满,但还是周期性地感到绝望和空虚。

为什么我们越是努力追求幸福,就越觉得离幸福更远了呢?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用《被拒绝的勇气》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觉得不幸福,是从一开始就给幸福下错了定义。

1. 戒掉“成功瘾”:幸福是“存在”,不是“过程”

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把成功等同于幸福。考上名校、进入大公司、获得财富,这些被视为成功,也因此被当成了幸福的终点。但岸见一郎尖锐地指出,这种观念正是我们无法理解真正幸福的根源。

书中明确区分了成功与幸福的本质不同:

成功是普遍的,属于“量的范畴”。它可以被量化(比如收入、职位),可以被模仿。别人考上名校,你也可以努力去考;别人创业致富,你也可以学习他的模式。

幸福是独创的,属于“质的范畴”。它完全属于个人,无法被模仿。你和家人共享一顿晚餐的温馨,那种感受是独一无二的,别人无法复制。

作者用自己的经历举例:他的书成为畅销书,这是量的“成功”,可以被其他书模仿。但对他而言,真正的“幸福”是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说这本书改变了他的人生——这是一种无法用销量衡量的、质的体验。

这一区分的意义在于,它彻底解放了我们:成功关乎过程,而幸福关乎存在。你不需要达成任何目标、完成任何壮举才能获得幸福。阿德勒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并非‘变得’幸福,而是一直‘拥有’幸福,只是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幸福不是一个需要达成的遥远目标,而是一种需要即刻觉察的当下状态。

自从人们把成功与幸福,以及不成功与不幸福等同看待以来,就再也不能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了。

2. 夺回定价权:你的价值,只有你自己能决定

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第二个关键条件,就是学会自己决定自己的价值。我们从小在“表扬”中长大,习惯于依赖他人的评价来衡量自己。考得好,被夸奖,就觉得自己有价值;工作失误,被批评,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种活在别人眼光里的模式,正是焦虑和不自信的温床。

书中强调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他人的“评价”不等于你的“价值”。

别人说“你这人真讨厌”,你的价值并不会因此降低。

别人说“你这人真好”,你的价值也不会因此而提高。

这些都只是别人的主观意见,与你内在的、真实的价值毫无关系。一旦你把价值的定义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你就不再需要为了获得赞美而活,也便拥有了真正的勇气——敢于直面人生课题的勇气,以及敢于进入人际关系的勇气。因为你知道,无论结果如何,无论别人怎么看,你的价值始终由你自己决定,稳固如山。

⼈只有在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能获得勇气。

3. 拥抱不确定性:挫折不是阻力,而是飞翔的“机遇”

“在我的概念里,没有真正的挫折。”岸见一郎的这句话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回顾他的人生,充满了常人眼中的“不顺”:读研究生走了很多弯路、第一次考研失败、母亲重病、失去工作、甚至50岁时突发心肌梗死。然而,他从不把这些经历看作“挫折”,而是视为“机遇”。

正是因为在研究生阶段走了弯路,他才遇到了引导他深入希腊哲学的恩师森进一。

正是因为母亲病倒,他在病床边的看护经历让他开始超越纯粹的学术,转而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

正是因为辞去了繁重的医院工作,他才有时间接受邀约,写出了奠定其影响力的《阿德勒心理学入门》,并最终促成了《被讨厌的勇气》的诞生。

他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鸟儿飞翔需要空气的阻力。在真空中,鸟儿无法飞翔;正是因为空气存在阻力,翅膀才能抓住气流,搏击长空。人生也是如此。那些看似阻碍我们的困难、挑战和所谓的“挫折”,实际上是帮助我们找到真正幸福、让我们的人生“飞翔”起来所必需的“阻力”。

为了幸福,所谓的“挫折”是绝对必须的。

4. 活在聚光灯下:别再设计人生,而是过好“今天”

人总是倾向于为过去而后悔,为未来而担忧,却唯独忽略了当下。我们常常把现在当成是通往未来的“准备期”或“彩排”,总觉得真正的人生在别处。

对此,书中给出的建议是:想象你正站在一束强烈的聚光灯下,它只照亮你脚下的方寸之地。 在这束光里,你既看不清遥远的过去,也望不见模糊的未来,你唯一能把握的,就是“此时此刻”。人生是无法被设计的,就像书里那个把人生规划到30岁的中学生,他的计划看似完美,却忽略了生命中最本质的不确定性。

然而,这并非让我们盲目地埋头生活。岸见一郎补充了一个关键的平衡:虽然我们的聚光灯只照亮脚下,但我们依然要时常抬头仰望远方的“北极星”——也就是我们的人生理想和方向,例如“为他人做贡献”。活在当下,意味着将全部能量用于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而仰望星空,则确保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在正确的方向上。

真正的人生,不是未来的某个蓝图,而是由无数个“今天”组成的连续舞动。把全部精力聚焦于今天能做的事,认真地、彻底地活在当下。当你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时,等到某天不经意间抬头,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走出很远。

明天不能被设计,先关注脚下,才能看到远方。

5. 存在即贡献:你什么都不用做,“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贡献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价值感来源于“贡献感”,也就是当我们感到“对他人有用”时,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贡献”必须是某种具体的行为或成就。

岸见一郎分享了他在心肌梗死后躺在病床上的顿悟。那时的他身体动弹不得,无法工作,无法为任何人“做”任何事,强烈的无价值感几乎将他吞噬。就在这时,他换位思考:如果现在躺在这里的是我深爱的家人或朋友,我会怎么想?答案是:我不会要求他们做任何事,只要他们还活着,我就感到无比幸福和感激。

他由此领悟到,自己的存在本身,对于爱他的人来说,就是一种贡献。 就像父母清晨看到孩子睡眼惺忪地走出房间,仅仅是看到他鲜活地存在着,就能感到由衷的喜悦。我们活着,本身就是对他人的支持与安慰。这是一种超越行为层面的、最深刻的价值感。你不必功成名就,也不必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仅仅是“存在”于此,就已经拥有了不可动摇的价值。

只要存在,就有价值。

放下别人给你绘制的成功地图,开始走自己的路

岸见一郎的智慧告诉我们,幸福不是一场向外的追逐,而是一场向内的回归。它与成功无关,与他人的评价无关,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等待被发现。

这五大法则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人生哲学:将幸福与成功分离(法则一)是解放思想的第一步,但这需要一种源于自我定义的价值感所带来的勇气(法则二)。这种勇气在人生的种种“挫折”中得到磨砺与升华(法则三),并教会我们将能量聚焦于唯一可控的当下(法则四)。最终,我们在这份“当下”中找到安宁与归属,因为我们领悟到,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贡献(法则五)。

这需要我们拿出勇气,戒掉对成功的执念,把幸福与生活本身画上等号;拿出勇气,夺回自我价值的定价权,不再为他人的眼光而活;拿出勇气,拥抱人生的不确定性,将挫折视为机遇;拿出勇气,活在当下,过好每一个今天;并最终认识到,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这个世界最宝贵的贡献。

那么,请放下别人为你绘制的成功地图,问问自己:如果幸福与成功无关,与他人的评价无关,那么从此时此刻起,你最想为自己的人生赋予什么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