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原13军37师110团主任马兴武遗留档案的回忆;
资料整理马兴武之子马华堂
回忆过去非常残酷也非常惭愧在1994年河南省、洛宁县、底张乡农村扩建公路工程中由于我乡苏村段拆迁没有完成,我父亲马兴武在清除公路障碍中不幸被炸伤,村支部和村委将我父送入洛宁县西王村村医院,经医治无效而身亡。
一、皮包里的秘密
幼年我马华堂与父亲马兴武一起生活,我找到箱子底小皮包看到父亲一直精心保管的纪念章、转业证、残废军人证件及进军西南荣立师级大功证明;回忆小时候曾记得他的很多战友都称呼他马营长、记忆中小时候家中贴满啦无数张的奖状和人民代表红布条;并没有再议父亲是一个部队的退伍干部;我怀着沉痛的心情将遗物交给我大哥马青华整理资料编写追悼词时、当我和大哥马青华、二哥马耀华翻开它时,那些沉睡的证件突然睁开了眼睛;

直到整理追悼词时档案袋里的入党志愿书滑落,我们才知道,这个在田埂上扛锄头的老人,曾是战功赫赫的抗日战士、当过110团警卫连连长、1953年转业时任团工兵主任、在档案中曾经写到:本人对今后工作的意见时上面写着“党让干啥就干啥”。就这样转到地方农村。
二、洛水畔的新生
父亲述说参加抗日经历、1944年的豫西大地,日军铁蹄踏碎了安宁。父亲那时还没有正式的名字,只是洛宁乡间一个普通青年。由河南省豫西分区张兴华(系革命烈士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人)吴光武(系抗日地方组织者洛宁县东南村人)在东南村村的破庙里,找到了他和本村杨挂华、一同参加抗日并立下誓言;并为他取名 “马兴武”,取 “兴我武运、驱寇救国” 之意。也代表他们二位与父亲的紧密关系就是他们二人的弟兄啦同洛宁县东南村杨国华(曾用名杨挂华转业与北京地铁公司工作负责人原籍洛宁县东南村人)一起参加了抗日革命队伍。不久就推荐杨国华与父亲一起到太岳区军政大学学习、同年3月,父亲与东南村的杨国华一同踏上征程,走进了山西历山脚下的抗大太岳分校。父亲马兴武任太岳區军政大学任分队长。

那时校舍是农家场院,背包当凳子,双腿作课桌,由陈赓校长兼任的分校正培养着抗日的火种。抗大总校一部从陕西省绥德地区到达山西省长治地区,与太岳分校、太行分校合并组建为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军事政治大学。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艰苦岁月,抗大太岳分校学员没有粮食自己种,没有衣物自己织,没有水源自己挖,他们和沁南抗日县政府及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军政、军民团结战斗,粉碎了日军的“扫荡”,度过了灾荒,在艰苦中点燃希望。
马兴武十年军旅主要领导及战斗英雄名单:
团长 吴效闵 政委 刘德裕
副团长 傅一宗 主任 朱光海
参谋长 涂兴凯 副主任 唐荣华
司令部参谋 张鸿岐 田礼坤 王立春 马兴武 张庆仁等
机炮连班长 马廷喜 秦风林(四川万源张家湾人) 常华堂(八连排长)
警 卫 连 唐 彦 白阳光 翟发荣 蔡青云
历史资料:(1944年10月,抗大太岳分校从下川地区转移到历山脚下的南阳村一带。抗大太岳分校的校长由八路军386旅旅长陈赓兼任。1945年10月,抗大总校一部从陕西省绥德地区到达山西省长治地区,与太岳分校、太行分校合并组建为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军事政治大学)。
三、战火中的入党誓词

1945年1月的山西阳城,寒风卷着硝烟。在张兴华与杨国华的见证下,父亲举起右拳加入中国共产党。没人能料到,这位入党介绍人张兴华,两年后会在中山镇突围战中倒在地主武装的枪口下 —— 为了纪念他,当地后来改名为兴华公社。
从此踏上抗日革命战争。那些年,父亲跟着 110团转战南北。从事大型作战十次、曾参加历史上闻名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西南解放、华北解放和华中南、二次负伤、系二等已级革命伤残军人(淮海战役负伤)、进军西南荣立师级大功一次、山西运城时受部队通报表扬一次;他没有辜负革命烈士张兴华的希望、后来在进军大西南时受司令部授予大功、立下赫赫战功的部队,彼时正活跃在抗日前线。同年从太岳区军政大学回到部队二九团特务连任排长;服从党组织安排。作为警卫连连长,他护卫过指挥部的灯火;身为工兵主任,他在枪林弹雨中开辟道路。战友们记得他善用地形设伏,却没人知道他的手臂早已被弹片削去一块肉,那道疤痕,藏在粗布衣衫下整整半生。
四、田埂上的军令状
1953年的转业档案里,“本人对今后工作的意见” 一栏,父亲只写了七个字:“党让干啥就干啥”。没有犹豫,没有条件,这位曾荣立师级大功的军官,带着档案回到了洛宁农村。此后的日子里,他把纪念章压在箱底,把奖状让给孩子当垫板,唯独那本残废军人证,总在阴雨天拿出来摩挲 —— 不是为了优抚待遇,只是想看看上面 “革命残废军人” 的字样。村民们选他当人民代表,红布条挂在胸前时,他笑得像在部队受奖一样灿烂,却从不说起自己当年在太行山杀过多少日寇。
五、永远的冲锋号

父亲走的时候,床头还摆着110团战友的很多照片;父亲为他纪念抗日革命战士老战友周耀华、常华堂;在我们兄弟当中取名马耀华、马华堂已标示怀念。如今兴华乡的东南村村(分为底张乡)的破庙仍然存在,孩子们听着吴俊民老人讲张兴华烈士的故事,没人知道那个故事里,曾有个叫马兴武的青年与烈士并肩作战。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父亲用一生践行了入党誓言,就像千千万万无名英雄那样,把功绩藏进岁月,把忠诚刻进灵魂。
风吹过洛宁的麦田,仿佛还能听见他当年的回答:“党让干啥就干啥。”


六、档案回顾
他从使大型作战10余年经查找资料证明厉任部分首长如下:
决战时期(1948.2—1949.2)
团长吴效闵政委刘德裕
副团长傅一宗主任朱光海
参谋长涂兴凯副主任唐荣华
司令部参谋张鸿岐田礼坤王立春马兴武张庆仁
向大西南进军时期(1949.7—1950.3)
团长傅一宗政委张谦
参谋长赵桂海主任赵斌副主任周耀华
一营营长丁振光政教杨文学
副政教孙同义特派员段广武
机炮连连长马春礼政指黄义汝陈栋梁
机炮连连长韩子虔政指张鸿斌
特务连连长马兴武
三营营长 张君保 政教 周耀华
甲等战斗英雄 何泽轩 常华堂 吴效闵 郝珍富
解放战争时期(1952.6—1953.)
团工兵主任 马兴武
他曾参加历史上闻名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西南解放、华北解放和华中南、从事大型作战十次、二次负伤、系二等已级革命伤残军人(淮海战役负伤)、进军西南荣立师级大功一次、山西运城时受部队通报表扬一次。其本人档案记载如下
1944年3月 太岳區军政大学任分队长;
1945年回部队四纵队二九团特务连任排长
1949年3月十三军三七师一一零团六连副连长;(决战时期)
1949年6月十三军三七师一一零团任参谋;(决战时期)
1950年6月十三军三七师一一零团警卫连连长;(进军大西南)
1952年6月十三军三七师一一零团司令部工兵主任;(解放战争时期)
1953年转业任十三军三十七师一一零团任主任。(解放战争时期)
2014.4.25陈赓大将手下记者:勇锐(笔名)、现在使用名字:张勇锐曾经回忆父亲生前战争历史谱写了《雾中大捷——关于漯河首次解放的回忆》;由政协漯河市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发表。多次提到马兴武这个名字。
后续、、、、、。
敬请在十三军三十七师一一零团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及亲属后裔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