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温了一部好剧《康熙王朝》,发现当年康熙收复台湾和现在有着惊人的相似。
当年,康熙想要和平收回台湾,开出的条件一次比一次宽松。可郑经呢?一边谈判一边搞小动作,嘴上应付着,实际上在单干。
这场拉锯战持续了近二十年,最后“郑家军”被清军彻底打服,换来“武统”的结局。
郑成功死后,一切乱了套1662年的夏天,郑成功刚把荷兰殖民者赶出台湾,让这座孤岛重回华夏版图,却在五个月后突然病逝,年仅39岁。
可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拼下来的基业,会在死后迅速陷入混乱。
当时郑经在厦门镇守,而台湾本土的部将们却想拥立郑成功的弟弟郑世袭继位,两边瞬间剑拔弩张。郑经得知消息后,一边急忙从厦门赶回台湾平叛,一边还要应付清廷和荷兰人的双重威胁,简直是腹背受敌。
当然,这场内斗的代价是惨重的。郑经虽然最终坐稳了延平王的位置,但郑氏集团的实力却被大大削弱。

1664年3月,清军攻占铜山,郑经在大陆沿海的最后据点也丢了,只得带着残部退守台湾。到这里,郑氏集团的性质其实已经变了。郑
成功收复台湾时,还打着“东都明京,开国立家”的旗号。可郑经退守台湾后,虽然表面上仍用永历年号,却悄悄把“东都”改成了“东宁”,把下辖的县升格为州,自己俨然成了“东宁王”,开始了事实上的割据生涯。
值得一提的是,郑经在治理台湾上确实有些本事。他沿用陈永华的建议,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还趁着清廷“迁界禁海”的机会,招揽了数十万不愿内迁的沿海居民和受荷兰人压迫的南洋华人来台定居。
这些举措让台湾的生产力飞速提升,从原本的渔猎之地变成了“田畴万顷,乐其生业”的宝岛。
康熙六年,开始和谈郑经退守台湾后,清廷并没有立刻发兵征讨。
一来是当时康熙刚即位不久,朝政还被鳌拜把持,内部不稳;二来是清军擅长陆战,对海战一窍不通,之前两次试图进攻台湾都因为台风等原因无功而返。
所以,清廷选择了更稳妥的招抚政策,这一谈,就谈了十几年。
康熙六年,清廷第一次拿出了诚意满满的方案,派福建招抚总兵官孔元章赴台谈判。当时开出的条件有多诱人?
只要郑经归顺,就封他为“八闽王”,不仅能继续管辖台湾,连沿海诸岛都归他管,简直是“裂土封侯”的待遇。
换做一般人,恐怕早就心动了,可郑经却一口回绝。他的理由很明确:要按照“朝鲜事例”来,不剃发、不称臣,只做个“纳贡的外国”。

这个要求其实就是明摆着要搞分裂。清廷自然不能同意,第一次和谈就这么黄了。但康熙并没有放弃和平解决的希望。1669年,他扳倒鳌拜亲政后,立刻派刑部尚书明珠亲自南下主持和谈,还特意嘱咐使者慕天颜:只要郑经肯归顺,台湾可以让他世代驻守,爵禄待遇绝不含糊。
这已经是极大的让步了,相当于允许郑氏保留高度自治权。
可郑经的态度更加强硬了。他不仅不接清廷的诏书,还再次强调“照朝鲜、琉球例,不剃发称臣”。
面对这种无理要求,康熙终于亮出了底线,他在给明珠的谕旨里明确说:“朝鲜是从来的外国,郑经是中国之人,怎么能相提并论?若不剃发,归顺的诚意何在?”
这句话点破了问题的核心——台湾是中国的土地,郑经是中国的臣民,分裂国家的要求绝无商量余地。
第二次和谈再次破裂。

郑经嘴上跟清廷谈着,手里的小动作可没停。他一边在澎湖修建炮台、布置营垒,把这里打造成台湾的海上屏障;一边偷偷扩充军队,囤积粮草,摆明了是“以谈备战”。
更过分的是,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后,郑经觉得有机可乘,立刻撕毁和谈的幌子,亲率3万兵马、300艘战船在厦门登陆,加入叛乱阵营。
刚开始,郑经确实尝到了甜头,先后攻占了漳州、泉州等七府之地,势力达到顶峰。可他忘了,三藩之乱本质上是军阀混战,盟友之间根本没有信任可言。
等到康熙平定了吴三桂主力,腾出手来对付他时,郑经才发现自己已成孤军。1680年,清军全线反击,郑经连丢数地,只得带着残部再次逃回台湾,这就是历史上的“兵败七府”。

按理说,吃了这么大亏,郑经该好好反思了。可他回到台湾后,不仅没有收敛割据野心,反而变本加厉。到这时候,任谁都能看出来,郑经根本不是想谈条件,而是铁了心要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电视剧中,康熙后来回忆这段历史时说“朕本欲以德服人,奈何彼冥顽不灵”,大概就是这种失望又无奈的心情。
收复台湾事情的转折,就在这里,郑经从大陆惨败逃回台湾后,没过多久就一病不起,1681年在台南去世,年仅39岁,跟他父亲郑成功死时一样大。他一死,台湾彻底乱了套,一场更大的内乱爆发了。

当时郑经的长子郑克臧已经被立为监国,此人聪明能干,颇有郑成功的风范,本来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可权臣冯锡范早就觊觎权力,他联合郑经的弟弟们,以郑克臧“非郑经亲生”为由,发动政变弑杀了郑克臧,拥立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位。
这下郑氏集团彻底人心涣散了。原本跟着郑经打天下的老将们,要么被排挤,要么心灰意冷;基层士兵看不到希望,逃亡、投降的越来越多。
有数据显示,光是在1681年这一年,就有近4000名郑氏官员、4万多名士兵带着900多艘战船投降清军。内部都烂成这样了,哪里还有战斗力可言?
而清廷这边,情况则完全相反。1681年三藩之乱彻底平定,康熙终于可以集中精力解决台湾问题。他立刻召集大臣开会,讨论是继续招抚还是武力进攻。

当时朝堂上主和派还不少,有人说“台湾孤悬海外,得其地不足食,得其民不足用”,主张干脆放弃。但康熙力排众议,他说“台湾虽远,实为沿海屏障,若弃之,必为后患”,坚定了武力统一的决心。
接下来就是选将了。康熙思来想去,选中了一个争议极大的人——施琅。
施琅原本是郑成功的部下,后来因为得罪郑成功,家人被杀害,才转而投降清廷。很多大臣觉得施琅“出身叛军,不可信任”,但康熙看中的是他熟悉海战、了解郑氏集团内情的优势。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太明智了。

1682年,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开始全力备战。他花了一年时间整顿水师,建造战船,训练士兵,还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先攻澎湖,再取台湾。澎湖是台湾的门户,只要拿下澎湖,台湾就成了瓮中之鳖,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因剿寓抚”的战略。
1683年6月,施琅率领2万多士兵、200多艘战船出征。郑军这边则由刘国轩率领2万多兵力、300多艘战船驻守澎湖,双方在澎湖海域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海战。
这场仗打了整整七昼夜,海面上浮尸遍野,郑军全军覆没,刘国轩带着少数残兵逃回台湾。

澎湖失守的消息传到台湾,郑氏集团彻底慌了。有人主张死守,有人建议逃到菲律宾吕宋岛,还有人干脆提议投降。
这时候施琅展现了高明的政治手腕,他没有趁胜进攻台湾,而是对被俘的郑军士兵优礼相待,给他们发银米,受伤的还请医生医治,然后放他们回台湾宣传清军的招抚政策。
这一下,台湾民心彻底瓦解了。
冯锡范和刘国轩见大势已去,再抵抗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只好劝郑克塽投降。
1683年8月,郑克塽派人献上降表,正式归顺清廷。

施琅率军登陆台湾,没有烧杀抢掠,反而祭祀了郑成功的祠堂,表彰他收复台湾的功绩。
这一举动不仅安抚了台湾百姓,也化解了郑氏旧部的敌意。至此,被割据了22年的台湾终于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康熙收复台湾后,又面临一个新问题:要不要保留台湾?当时还是有大臣说“台湾无用,可迁民弃岛”。但施琅坚决反对,他上疏说台湾“物产丰饶,可养数十万之众,且为东南屏障,弃之则倭寇、荷兰人必复来侵扰”。
康熙最终采纳了施琅的建议,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还派了官员和军队驻守。

回看这段历史,其实道理很简单: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任何分裂势力不管耍什么花招,最终都逃不过失败的命运。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今天我们武统了台湾,会设立台湾省,还是设立市,让福建管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