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日本扛不住了!高市求韩国摆平中国,韩媒警告:李在明千万别犯傻

日本还是急了,跟中国搭不上话的高市早苗退而求其次,找到韩国,希望韩国帮忙搞定中国,李在明还没说话,韩媒跳出来力劝李在明别

日本还是急了,跟中国搭不上话的高市早苗退而求其次,找到韩国,希望韩国帮忙搞定中国,李在明还没说话,韩媒跳出来力劝李在明别当出头鸟,日本目的会得逞吗?

南非G20峰会的会场外,日本往日里苦心经营的“从容大国”面具,似乎碎了一地,身为日本右翼阵营里出了名的强硬派代表,高市早苗在这个国际多边舞台上,竟有些顾不得体面了。

她不是在与各国政要谈笑风生,而是显得焦灼不安,仿佛是身后被什么无形的鞭子赶着一样,几乎是以一种“突袭”的姿态,主动找上了韩国在野党党首李在明。

这不仅是求助,更像是一场急得跳脚的“病急乱投医”,这一幕在旁观者眼里极具反差感。

一个此前甚至喊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存亡危机”的强硬政客,此刻却不得不放下身段,拉着李在明躲到一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位韩国政客身上。

她的诉求非常直接,请韩国做一个“和事佬”,动用穿梭外交的手段,帮日本在中国面前说上话,把那个已经在冰点徘徊许久的中日关系给“搞定”。

李在明当时的反应,堪称教科书式的“外热内冷”,面对高市早苗他给足了面子,承诺在经济和安全领域加强沟通,甚至客气地表示愿意在中日之间传递信息。

可是日本政府这边刚想因为拉到了一个“调解人”而松一口气,首尔那边的舆论场却像是被踩了尾巴一样,瞬间炸了锅。

韩国媒体的嗅觉是极其灵敏的,就在这一消息传回国内的当口,主流媒体《东亚日报》立刻就发出了一篇措辞严厉的社论,不仅没给李在明捧场,反而是劈头盖脸的一顿警告。

那么韩国人在怕什么?为什么对于这样一个看似能彰显韩国“地区枢纽”地位的机会,却表现得如此畏首畏尾?

其实答案很简单,他们不想当那个被城门失火殃及的池鱼,媒体用了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比喻,韩国这个小身板夹在中间,稍有不慎就会被拍得粉身碎骨,这并不是杞人忧天,而是真金白银换来的惨痛教训。

在2023年4月,当时的韩国总统尹锡悦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为了迎合某些域外势力,大放厥词称台海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并宣称反对“依靠力量改变现状”,可以说,这番话是狠狠踩在了中国的红线上。

后果来得比想象中更快、更猛烈:中韩关系瞬间入冬,韩国引以为傲的出口贸易遭遇寒流,在华企业的供应链发生断裂,教育、文化、地方交流项目大面积停摆。

那几个月里,韩国经济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级别的,这种切肤之痛,韩国社会至今还没缓过劲来。

直到李在明上台后开始务实回调对华关系,好不容易才从那个坑里爬出来一点,现在日本又想把韩国往这个“火坑”里推,指望韩国为了日本的利益再次去触碰中国的核心敏感神经,韩国舆论如果不跳脚反对,那才是真的奇怪。

所以当高市早苗提出让韩国通过“穿梭外交”来斡旋时,韩国媒体的第一反应是:别当这个“出头鸟”,韩国人心里门儿清,中日这次闹翻的根本原因,不是什么可以通过中间人几句好话就能化解的“误会”,而是原则问题。

事实上,日本这次遭遇的冷遇,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成体系的,就在高市早苗满世界找人帮忙之前,中国方面刚刚释放了一连串清晰得不能再清晰的信号。

日本原本打得如意算盘很响,想趁着明年初的势头,提议在一月举行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议,为了这次会议,日本外务省连流程、议题甚至开会地点都提前预演了一遍,急切地想向国内展示一份亮眼的外交成绩单。

可结果中国给出的回复异常干脆:直接拒绝,不仅仅是首脑会晤,连带着原定于11月24日在澳门举行的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也被中方顺手取消了。

甚至在中方罕见地就韩日之间长期扯皮的独岛(日本称竹岛)问题发表评论时,那种尖锐的措辞也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的态度就是一张明牌:在原则性错误没有纠正之前,别说高层会晤,就是连这种象征性的文化礼仪活动,都没必要安排,这相当于是在外交场合,当众给了东京方面一记响亮的耳光,不仅没给面子,连台阶都没留。

日本之所以急到在南非G20会场搞突袭求助,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他们发现自己有些“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高市早苗本来最大的指望并不是韩国,而是自己的盟友美国,日本习惯性的逻辑是:我在前面冲锋陷阵,后面总得有美国大哥撑腰,此前高市早苗一度对特朗普抱有极高的期待,希望华盛顿能出面调停一下这尴尬的局面。

但现实却给了日本一盆冷水,对于日本眼下的困境,特朗普的选择极其精明且冷酷,那就是装聋作哑。

面对日本发出的求助信号,美国方面闭口不提,甚至装作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完全是一副“你自己惹的祸自己收拾”的态度。

美国非常清楚,现阶段介入因为台海言论引发的纷争,只会让自己卷入不必要的漩涡,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被美国冷落之后,走投无路的日本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转头看向了刚刚和中国关系有点回暖苗头的韩国,可是这一招注定是死棋。

且不说李在明在会晤中的承诺更像是一种不关痛痒的“场面话”,既没有给出实质性的担保,也避开了所有可能激怒中国的具体承诺。

即便韩国真的愿意出力,真的有人相信凭借几次“穿梭外交”就能抹平本质的分歧吗?

这其中的逻辑矛盾大得惊人:高市早苗及其背后的日本右翼势力,一方面在国内为了选票和政治利益,不断操弄反华议题,将台海问题极端化为“日本的存亡危机”,公然挑战中国的主权红线。

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承受不住国内通胀高企、能源暴涨、制造业外迁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而急切地想要恢复中日贸易投资,维持所谓的“亚洲合作领导力”。

中国对日本长达18天的持续强硬姿态和制裁,已经让日本政府如坐针毡,无论是水产品禁令的持续,还是旅游警告的发布,这每一项反制措施都精准地打在了日本经济的痛点上。

日本现在所面临的困局,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而李在明的“虚应故事”和韩国主流媒体的“大声疾呼”,其实都是在告诉日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解铃还须系铃人。

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韩国的穿梭外交,还是美国的面子,都不是那把能开锁的钥匙。

只要日本方面不收回那些涉台的错误言论,不正视中国的核心关切,不从根本上调整这种既想挑衅又想获利的扭曲心态,那么无论高市早苗在国际会场上跑断了腿,拉住再多的人“求帮忙”,最终得到的,只能是更多冰冷的闭门羹。

日本想让韩国当这块挡箭牌,显然是打错了算盘,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大国博弈面前,没有哪个“中间人”会傻到为了别人的错误去给自己惹一身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