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长江三角洲,一场关于未来物流的布局正悄然展开。
11月15日,芜湖奇瑞总部,轻舟智航与奇瑞商用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的一句话点明了合作的意义:“用无人驾驶技术把商用车重新做一遍。”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五天后,轻舟智航团队现身宁波,与浙江金邮达成新的合作。这一次,他们的目标更加明确:在2026年前,让数百台L4无人物流车驶上宁波的开放道路。短短五日,两场合作,轻舟智航完成了一场精彩的“双线布局”。

物流行业的成本之痛与无人驾驶的破局之时
“末端配送成本已占物流总成本的30%以上。”一位物流行业从业者表示,“双十一期间,网点老板们万分头疼的就是运力不足。”
这个问题在宁波这样的港口城市尤为突出。浙江金邮作为承担国家交通强国试点项目的企业,深知传统物流模式的瓶颈。城乡末端配送成本高、高峰期运力不足,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难题。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正在为无人物流车开路。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有103个城市开放无人配送车辆路权。在宁波,交通强国试点工程为无人物流创新提供了试验场。
市场准备好了,技术呢?

轻舟智航的底牌:从60万辆车学到的东西
“我们的优势在于,无人物流车不用从零开始。”轻舟智航的技术负责人解释道。
这句话背后,是轻舟智航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积累的庞大数据财富。截至目前,其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已在上百万台量产车上得到验证。这些车辆每天产生的海量数据,让轻舟智航的无人物流车“生来聪明”。
就像一个老司机,轻舟的无人物流车能够识别复杂的交通场景:突然横穿马路的行人、不规则变道的车辆、施工路段的临时导流……这些传统物流车辆需要人类司机谨慎应对的场景,无人物流车已经能够自如处理。
更重要的是,轻舟智航建立了高效的数据闭环系统。每一台无人物流车在道路上遇到的新情况,都会成为整个车队学习的“新课题”。这种持续进化能力,正是无人物流车能否真正规模化的关键。
双线布局:制造端与场景端的双轮驱动
与奇瑞的合作,解决了无人物流车的“出生证明”问题。
在奇瑞的工厂里,无人物流车从设计阶段就遵循车规级标准。传感器与车身一体化设计,不再是后期加装的“外来物”。整车在出厂前经过严格测试,确保能够承受高频次的城市配送作业。
而与浙江金邮的合作,则解决了无人物流车的“就业问题”。
根据规划,2025年内,宁波将出现多条无人物流标杆线路。这些车辆将承担网点与驿站之间的货物转运任务,解决物流“终端一公里”的痛点。到2026年,数百台无人物流车将形成一支“无人车队”,在宁波的街头巷尾穿梭。
这种“制造端+场景端”的双线布局,让轻舟智航的无人物流战略形成了完整闭环。
未来已来:从长三角到全球的无人配送网络
目前,轻舟智航与奇瑞联合打造的首款无人物流车,已开始在苏州、金华、芜湖等城市投入运营。这些城市成为无人物流网络的“初始节点”。
而在宁波的规划更加宏大:不仅要在2026年实现数百台车的投放,还要构建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物流模式。这一模式成功后,将快速推广至长三角其他城市,乃至全球市场。
轻舟智航的“五日破局”,看似突然,实则是技术积累与市场机遇的必然相遇。当政策的东风吹来,当技术的果实成熟,无人物流车的规模化商用便水到渠成。
从实验室演示到规模化商用,L4无人物流车正在驶出PPT,驶入现实。而轻舟智航的双线布局,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本。
这个秋天,当一台台轻舟智航的无人物流车在宁波街头缓缓驶过,它承载的不仅是货物,还有一个行业对智能化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