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年 9 月 11 日的清晨,纽约曼哈顿一切如常。
谁都不会料到,这一天,将成为美国建国两百多年来,最沉重、最黑暗的一天。
当天上午,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美航客机,先后撞向纽约世贸中心的南北双子塔。
巨响过后,浓烟罩住纽约天空。
美国引以为傲的世贸双子塔,在无数人注视下,从云端轰然倒塌,变成一片废墟。
这场灾难的损失,足以让人震惊。
3000 条鲜活生命,在爆炸声中突然消失。
其中近千人的尸体,因高温和冲击当场汽化。
6000 多名伤者在废墟里挣扎。
他们的身体被钢筋、玻璃划伤,心灵被恐惧和失去亲人的痛苦反复折磨。
经济层面的重创更触目惊心。
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办公场所被彻底摧毁,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2000 多亿美元。
更别说那些在事件中丧生的技术人才、企业高管,他们留下的 “人才缺口”,还有后续救援、重建带来的社会负担。
巨大的损失,一度让美国的经济受到重挫。
表面看来,事情再简单不过了,这是恐怖分子策划的恶性袭击,美国是这场悲剧最大的受害者。
按照这个逻辑,美国政府迅速把矛头指向 “基地” 组织头目本・拉登。
并以此为借口,发动对阿富汗的大规模军事进攻,声称要为遇难者 “复仇”。
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事后,当人么重新审视这一事件,却发现很多诡异之处。
随着更多细节浮出水面,这场 “恐怖袭击” 的真相,变得越来越模糊。
提出质疑的,并不是外人,二是美国本土的学者、记者,甚至前政府雇员。
他们在公开场合拿出自己的调查证据。
这些疑点,究竟是 “抹黑美国”,还是确有其事?
最先让人产生怀疑的,是美国情报系统的 “反常表现”。
美国有全球最庞大、最精密的情报网络。
包括中央情报局(CIA)、国防情报局(DIA)、国家安全局(NSA)等十几家机构,分工明确,又彼此协作。
CIA 负责海外情报搜集,NSA 掌控全球电子监听,DIA 聚焦军事领域信息分析。
为了维持这张 “监控网”,美国每年投入的经费高达 250 至 300 亿美元。
此外,还培养了6万名间谍,以 “普通职员”“商人”“留学生” 的身份,潜伏在世界各地。
理论上,任何可能威胁美国安全的组织或计划,都难逃脱他们的追踪。
可就是这样一个 “无孔不入” 的情报系统,在 911 事件前 “集体失灵” 了。
美国前联邦雇员斯诺登后来爆料说,911 事发前,美国情报部门已掌握足够多的关键信息。
中情局不仅知道策划袭击的恐怖分子身份,还完整摸清了他们的 “波金卡计划”。
“波金卡” 在阿拉伯语里是 “爆炸” 的意思。
这个计划的细节,周密得让人震惊。恐怖分子计划先伪造身份,劫持 10 架从海外飞往美国的民航客机。
接着把这些客机当 “飞行炸弹” 用。
其中 9 架分别撞击纽约世贸中心、中情局总部、联邦调查局大楼、核电站,还有加利福尼亚州与华盛顿特区的最高建筑,以此制造最大规模的恐慌。
最后一架飞机,会迫降在美国某机场。
恐怖分子会处决机上所有成年男性,再通过媒体发表声明。谴责美国对以色列、菲律宾及阿拉伯世界部分政府的支持政策。
面对这么详细的计划,美国情报部门却没采取任何预警、拦截措施。
是真的 “疏忽大意”,还是故意 “放任自流”?这成了第一个绕不开的疑点。
更让外界质疑的,是世贸双子塔倒塌的 “不合常理”。
美国著名导演迪伦・埃弗里,曾拍过纪录片《美国 911 大骗局》。
他用大量现场证据,挑战官方说法。
从建筑结构看,双子塔是当时全球顶尖的全钢结构建筑。
立柱和横梁,都用高强度合金钢打造。
这种钢材熔点高达 2000 摄氏度,抗压性极强。
按设计标准,就算遭遇小型飞机撞击或火灾,大楼也能支撑数小时,给人员疏散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