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从娇宠小公主到法兰西母狼,伊莎贝拉,史上最坏女人还是复仇女神

法兰西的伊莎贝拉许多年来,法兰西的伊莎贝拉在史书上的“威名”赫赫。18世纪,诗人托马斯·格雷在诗中写道:伊莎贝拉用她“无

法兰西的伊莎贝拉

许多年来,法兰西的伊莎贝拉在史书上的“威名”赫赫。

18世纪,诗人托马斯·格雷在诗中写道:伊莎贝拉用她“无情的獠牙”撕碎了爱德华二世的肠子……

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学家艾格尼丝·斯特里克兰将伊莎贝拉评价为:“英格兰历史上最坏的女人之一”。

接下来的200多年里,品行邪恶、臭名昭著的阴谋家、耶洗别、蛇蝎美人等标签被贴在她的身上。

法兰西的伊莎贝拉到底是谁?不如我们从她的一生入手,看看法兰西母狼这个名头是否实至名归。

01.青春年少

伊莎贝拉的父亲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人送外号美男子。

腓力身材高大,体态优雅,一头金色长发,面容俊美如雕像。尽管他风姿卓越,本人却是个虔诚的教徒,与妻子纳瓦拉公主胡安娜一世感情甚笃。

法国国王腓力四世

两人一共生下4子3女,伊莎贝拉是最小的女孩儿,也是唯一一个活过童年的女儿。

早期资料已经逸散,伊莎贝拉的具体出生日期不详,大约是出生于 1295 年 1 月至 1296 年 1 月之间,出生地点:巴黎。但是对外的说法,伊莎贝拉出生于1292年,一般史学家认为,虚报年龄是为了顺利联姻。(1)

生活环境自不用说,伊莎贝拉的成长环境必然是当代顶尖,至于学习,介于中世纪大部分女性都没有接受读写教育,我们只能从她多次购买书籍的行为看出,小公主至少学会了阅读。

纳瓦拉公主胡安娜一世

伊莎贝拉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姐姐也在童年夭折,她并没有太多同性榜样告诉她那些约定俗成的“闺训”,她唯一的榜样是父亲——腓力四世。

腓力四世兼具优雅的外貌与冷酷的政治手腕,一位同时代的人形容他“既非人亦非野兽,而是一尊雕像”。他致力于削弱贵族和教会的权力,强化中央集权,一面与教廷对抗,一面没收犹太人财产,驱逐犹太人,被称为“中世纪的铁面君主”。

据说,伊莎贝拉非常受宠,是腓力四世的小宝贝,在这样一位父亲的影响下,她几乎不可能娇弱温良,弱质纤纤。那时候的男孩儿女孩儿都早熟,伊莎贝拉早早接受未来的联姻命运,她是卡佩王朝棋盘上的一枚棋子,小公主心知肚明且无条件接受。

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出自《法国王的追寻》,作者:Jean du Tillet,1550 年

1298年,伊莎贝拉3岁的时候,她与英国未来国王的婚姻谈判便已经开启。谈了好几年,几番波折,8岁的伊莎贝拉与19岁的爱德华正式订婚。

1307年,爱德华继承英格兰王位,是为爱德华二世。转年,两人在法国北部的布洛涅大教堂举行了一场盛大婚礼。当身披蓝、金、猩红三色长袍、头戴宝石璀璨王冠的伊莎贝拉出现的时候,身材高大的爱德华低声咒骂了一句:“她看起来像个小女孩儿。”

(1)中世纪的婚姻法以《格拉提安教会法汇要》和《格里高利九世教会集》为基础,明确将女性最低结婚年龄定为12岁,男性14岁。即具备“生理成熟”和“同意能力”,可合法缔结合约。

02.皮尔斯·加维斯顿

1308 年 2 月 7 日,这对年轻夫妇乘坐的船停靠在多佛尔时,伊莎贝拉敏锐地发现身边丈夫的目光落在了一位迎接他们的代表团成员身上,随后热情的扑上前去,两人拥抱在一起。

她不动声色的让侍从打探那位骑士的姓名,侍从回复:“他叫皮尔斯·加维斯顿,第一代康沃尔伯爵。”

爱德华一世

皮尔斯·加维斯顿与爱德华同年出生,举止优雅、机智、有文化的年轻人很快便成为王储的亲密朋友。两人关系亲密到故去的老国王爱德华一世禁止儿子授予好友任何头衔或土地,并在大吵一架后将皮尔斯流放到加斯科尼。

彼时伊莎贝拉还不知道,自己丈夫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召回皮尔斯,然后将他封为康沃尔伯爵。

随后的加冕礼简直是一场灾难。

爱德华二世

爱德华将自己的人生大事交由皮尔斯策划,显然,皮尔是没有半点筹划大型活动的经验。加冕礼当天,皮尔斯僭越地穿着一身镶满珍珠的帝王紫丝绸长袍,站在游行队伍最显眼的位置,手持忏悔者圣爱德华的王冠,仿佛这场仪式是为他举行。

随后,因为没有合理分流人群,凑热闹的围观群众拥挤在祭坛后面的墙壁上,压倒了墙,一位骑士当场被砸死。

伊莎贝拉全家,从左至右:兄弟查理、腓力,伊莎贝拉本人,腓力四世,兄弟路易,以及叔叔瓦卢瓦的查理

伊莎贝拉咬了咬牙,抚平衣服上的褶皱步入宴会现场。一抬头,她的脸色一瞬间变得铁青,因为却墙壁壁毯上绘制的不是爱德华二世和自己的纹章,而是爱德华二世和加韦斯顿家族的纹章。伊莎贝拉参加婚宴的两位叔叔和哥哥对这番侮辱勃然大怒,愤而离席,爱德华却只作没看见。

烹饪流程安排不合理,筵席上的食物迟到了几个小时,而且送来时,糟糕到根本无法下咽。哪怕现场已经乱作一团,皮尔斯依然端坐在爱德华身边,占据了伊莎贝拉的位置,与国王谈笑风生……

皮尔斯·加维斯顿,第一代康沃尔伯爵家族徽章

没有任何历史记录写明伊莎贝拉在经历巨大闹剧后的表现,或许愤怒,或许伤心,或许痛恨。但,生活还要继续,这个年轻的女孩儿别无选择,只能摸索着在陌生环境中生存下来,将羞辱狠狠咽下。

03.冲突与成长

作为一个年仅12岁,刚刚嫁入异乡的年轻王后,伊莎贝拉得有唾面自干的觉悟。她年纪还小,也没有跟爱德华圆房,根本拦不住丈夫与皮尔斯频繁见面。只能写了一封信送给父亲腓力四世诉说委屈。

伊莎贝拉与爱德华二世的加冕

皮尔斯的“独宠”令他仿佛一只翘起尾巴的大公鸡。他喜欢给其他英国贵族起粗鲁的绰号,比如“爆肚爵士”和“荡妇”,受到羞辱的贵族恨不得与他决斗。更糟糕的是,皮尔斯利用与国王的亲密关系限制别人与国王接触。如果你想见到国王,或者想要得到国王的庇护,你都必须将大笔金钱捧到皮尔斯面前,接受他的趾高气扬,毫不脸红地说出一大段溢美之词。

加冕礼结束后不久,大批男爵武装出现在议会,要求国王放逐皮尔斯。腓力四世也说动教皇和几位红衣主教,在权贵们巨大的压力下,爱德华只得将心爱的宠臣流放。

爱德华二世接受国王王冠

伊莎贝拉抓住这个机会,她小意温存,逐渐改善与爱德华的关系。聪明的女孩儿放低身段陪伴在丈夫身边,投其所好,举止大方得体。美好又有才情,爱德华似乎被妻子的柔情蜜意打动,给予她土地和王后年金,两人携手并肩,似乎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

皮尔斯的一切荣耀都从国王身上来,他怎么允许自己失败?他在流放地继续与爱德华通信,终于等到国王特赦令的到来。

伊莎贝拉作为英格兰女王的徽章

然而,重新得宠的皮尔斯很快便故态重萌,他又恢复之前那种傲慢态度,称兰开斯特的托马斯为“小提琴手”,称第二代彭布罗克伯爵艾梅尔·德·瓦朗斯为“犹太人约瑟夫” ,称第十代沃里克伯爵盖伊·德·博尚为“阿登黑狗”……

除了国王,皮尔斯基本上得罪了所有英国贵族。

伊莎贝拉女王诗篇中的一页,可能是结婚之际提供。她的肖像出现在法国和英国国徽首字母之间

眼见丈夫与他的“好友”重新黏糊在一起,伊莎贝拉却并未着急,她忙于学习英格兰礼仪和文化,调理身体,对皮尔斯的挑衅视而不见。

16岁刚过几个月,伊莎贝拉发现自己怀孕了。

04.新旧交替

皮尔斯的猖狂行径再次激起贵族的不满,男爵们联合起来,要求将皮尔斯永久驱逐出英格兰。

法兰西的伊莎贝拉(概念图)

爱德华嘴上说好好好,命令皮尔斯立刻离开伦敦,另一面自己也离开王宫带着妻子与皮尔斯一起去了约克郡。英格兰全面陷入内战,反对派集结军队逮捕国王和他的宠臣。这种情况下,伊莎贝拉只能站在爱德华一边,给叔叔路易和查尔斯写信请求支援。

但令伊莎贝拉万万没想到的是,追捕的军队迫近之际,他们将她一个人留在泰恩茅斯修道院,爱德华和皮尔斯带着士兵离开。

伊莎贝拉默默地看着丈夫,等待他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

英国艺术家马库斯·斯通于 1872 年创作的一幅画作描绘了爱德华二世与左边的加维斯顿嬉闹的场景

爱德华却躲开了妻子的目光:“你有孕在身,跟在我身边太危险,他们不会对你怎么样的。”

男人不等妻子回答,翻身上马,与宠臣扬长而去。没人知道被丢下的伊莎贝拉是怎么想的,但聪明的伊莎贝拉很快压抑住情绪,目前对她而言最重要的是顺利生下孩子。

不久后,伊莎贝拉连续收到了两条好消息:其一:皮尔斯被俘虏,被砍掉了头颅;其二:顺利诞下儿子,小爱德华。

法兰西的伊莎贝拉(概念图)

17岁的伊莎贝拉的生活似乎开始步入正轨,皮尔斯不在了,国王身边终于只有她一人的声音。尽管爱德华接连换了好几个新宠,但伊莎贝拉不在乎,因为没有一个能像皮尔斯那样占据他的全部心神。

皮尔斯·加维斯顿死在了盖伊·德·博尚的脚下,15 世纪的绘画

婚姻黄金时期,伊莎贝拉一共怀孕4次,又诞下3个健康的儿女,分别是:约翰、埃利诺和琼。

好日子结束的太快,1317年,休·勒·德斯彭瑟成为爱德华的新侍从,很快晋升为新宠臣,爱德华对他极好,仿佛皮尔斯重新回到他身边。

休身量中等,身材匀称,皮相很好,眼神却显出与身份不合称的阴枭。伊莎贝拉几乎是第一眼就讨厌上了休,比皮尔斯更甚。“皮尔斯只是愚蠢的想要霸占国王的全部宠爱,而休却像是一条贪婪的毒蛇。”伊莎贝拉如是道。

休·勒·德斯彭瑟

休一点一点开始侵蚀伊莎贝拉的空间。他先是以宫廷总管的身份阻挠她见到国王,然后着手清理王后在国王身边的势力。1322 年 11 月之后,伊莎贝拉几乎没有再收到任何来自国王的礼物,她的朋友们也被清除出国王社交圈。

05.冲突发生

英国与法国的领土争端从来未曾停歇,眼见烽烟再起,休撺掇爱德华取消伊莎贝拉对她的土地的管理权,进而没收了她的收入。理由是她可能会允许兄弟法国国王查理四世在她的领土上登陆。

查理四世

爱德华对此从善如流,他将原本属于妻子的城堡转赠给休,却每年只给妻子 1,000 英镑作为家庭开支。根据小道消息,1000英镑经过各种克扣,到伊莎贝拉手中时,每天只能拿到 20先令。

不停解雇仆人,不做新衣,伊莎贝拉缩减开支,活得根本不像一个王后。

但爱德华还不肯罢休,他剥夺妻子对3个年幼孩子的抚养权,将休·勒·德斯彭瑟的妻子埃莉诺·德·克莱尔塞进伊莎贝拉的宫廷。埃莉诺偷偷监视着王后的一举一动,伊莎贝拉的通信都受到限制,实际上与囚犯无异。

法兰西的伊莎贝拉(概念图)

当休得知伊莎贝尔与反对派主教亚当·奥尔顿和亨利·伯格什有联系时,他竟然派出教士托马斯·邓黑德前往教皇宫廷,劝说教皇解除伊莎贝拉与爱德华的婚姻。

尊严全无,已经被逼至墙角,伊莎贝拉从此对爱德华彻底死心。“我可以接受丈夫不爱我,却不能接受他剥夺我的荣耀和王冠。”

人们说君王之道在于制衡,爱德华却将制衡二字抛置于脑后。他只要喜欢谁,就将所有好东西捧到对方面前,根本不管其他人死活。

从北海望去的泰恩茅斯修道院, 1322 年灾难性的战役之后,伊莎贝拉曾在这里寻求庇护,躲避苏格兰军队

贵族们的不满越积越多,再加上饥荒年,饿殍满地,吃不饱穿不暖的底层民众愤而抗争。1318年,一个名叫约翰·波德汉姆的精神病患者出现在牛津,声称他才是真正的爱德华二世,出生时被调换。即便约翰最终被处决,但在人们心中埋下了一颗名叫怀疑的种子,反对派借机生事,爱德华过去的一些拥趸也改换阵营,终于,英格兰内战爆发。

法国查理四世借机入侵有争议的公国加斯科尼,要求爱德华二世亲自来谈判。爱德华思来想去,懦弱占据上风。

休·勒·德斯彭瑟家族家徽

“如果他们抓住我,那英格兰将会怎样?"爱德华转了一圈,"我不能去!"他下定了决心。

随后,占据上风的法国人提出了一个诱人的建议:如果伊莎贝拉王后和爱德华王子前往巴黎,而王子代表加斯科尼向查理表示效忠,那么法国国王将终止战争并归还阿热奈。

爱德华是王储,国王不太舍得,但让妻子去谈判……倒也不是不行。

"虽然查理是你的哥哥,但伊莎贝拉,不要忘记,你现在是英格兰王后。"爱德华迫近,目光中的威胁令伊莎贝拉齿寒。

爱德华二世的印章

1325年3月,伊莎贝拉独自前往巴黎进行和平谈判。

06.罗杰·莫蒂默

“17年前,我的父亲把我送到了英国;17年后,我的丈夫把我送到了法国。”伊莎贝拉站在船头,远远望向多佛白崖,嘴里喃喃地道。她断然转头,进入船舱,世事变幻,或许伊莎贝拉自己也没想到,从此再也没有见过活着的丈夫。

法兰西的伊莎贝拉前往法国谈判

伊莎贝拉的谈判大获成功,加斯科尼停战协议签订。根据协议,英国王室必须要派出一位”有分量“的人前往法国表示效忠。爱德华本该亲自前往,但他担心自己会被暗杀,所以将12岁的儿子,王储小爱德华丢了出去。

就像将一块肉骨头丢给狼狗,小爱德华一去不回。伊莎贝拉身穿黑色罩裙,牵着儿子的手站在法国宫廷门口:“……有人介入了我和我丈夫的关系……除非这个入侵者被除掉,否则我绝不回英格兰。”

未来的爱德华三世在母亲和查理四世的妹妹伊莎贝拉的带领下向法国国王查理四世致敬

见到妻子不肯回国,爱德华急了,他开始向教皇和查理四世求助,表达对妻子缺席的担忧。但无济于事,逃出牢笼的伊莎贝拉怎么可能将自己送入虎口?她立刻公开表示:“不是我不愿意回家,年轻的德斯彭塞或里士满伯爵曾经威胁我……还有我的丈夫……我不知回去后的命运如何,宁愿漂泊。”

教皇倒是写信给伊莎贝拉,要求她尽快返回英国。法国国王查理四世则回信道:“王后是自愿来的,如果她愿意,可以自由返回。但如果她更愿意留在这里,她是我的妹妹,我不会驱逐她。”

未来的爱德华三世在伊莎贝拉的引导下向查理四世表示敬意

大批英格兰流亡贵族聚集到伊莎贝拉身边,包括肯特的埃德蒙、里士满伯爵布列塔尼的约翰,以及强大的边疆领主罗杰·莫蒂默。(2)

罗杰·莫蒂默在与富有的女继承人琼·德·吉纳维尔联姻后,获得了威尔士边境和爱尔兰的许多庄园。1316年,他被任命为爱尔兰郡尉,后因反抗爱德华二世被囚禁在伦敦塔。

罗杰果断逃往法国,并在伊莎贝拉出现后成为她的左膀右臂,或者说,成为王后的情人。

14世纪的威尔士,边疆领主

关于这段恋情,曾有无数流言传出,比如伊莎贝拉觉得爱德华太过女性化,而罗杰则阳刚气十足;又比如伊莎贝拉和罗杰偷偷摸摸交往了数年,她帮助罗杰逃出伦敦塔;还有人说他们对亚瑟王的传奇故事有着共同兴趣,并且都喜欢美术和奢华的生活,一见如故,勾搭成奸……

没有什么能够佐证以上那些言论,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共同的目标,足以令两人结成一个强大的政治联盟。

伊莎贝拉(左,戴着王冠)于 1326 年 10 月指挥布里斯托尔围城战

教皇试图介入此事,促使夫妻二人和解。伊莎贝拉提出一个条件:除掉休·勒·德斯彭瑟。但这是爱德华唯一做不到,也不愿做的事情。

(2)边疆领主是英格兰国王任命的贵族,负责守卫英格兰和威尔士之间的边境。在“侯爵”(marquess)这一头衔传入不列颠之前,边疆领主(marcher lord)的英语等同于神圣罗马帝国的侯爵( margrave )或法国的侯爵(marquis);然而,边疆领主从未获得过侯爵的头衔。

到了16世纪,许多领地落入王室手中,王室统一治理,1535-1542年的《威尔士法律法案》废除了边疆领主的管辖权。

07.推翻统治

有将领,有士兵,伊莎贝拉唯一缺的只有一样——钱!

哥哥查理四世的暗中支持还不够,伊莎贝拉撮合儿子与荷兰伯爵的女儿埃诺的菲利帕订婚,然后利用菲利帕丰厚的嫁妆,组建了一支雇佣军,在英格兰流亡者的增援下,登陆英格兰东部。

罗杰·莫蒂默

她的征程并未遭遇多少抵抗,爱德华命令当地治安官动员百姓反抗伊莎贝拉,却根本没人听他的,许多贵族和贫民在看到伊莎贝拉军队的时候直接开门迎接。

当伊莎贝拉来到牛津之际,赫里福德主教亚当·奥尔顿干脆站出来,公开发表演讲,痛数德斯潘塞家族伪造地契、控制王室关税和羊毛贸易、大量侵占威尔士和英格兰贵族领地等罪恶行径。

伊莎贝拉与爱德华的战役,1326年

见势头不好,爱德华二世和德斯潘塞家族从伦敦逃往威尔士,他们试图航行到布里斯托尔海峡的一个小岛伦迪,却因天气不好被迫返航。

伊莎贝拉的军队紧随在后,最终在兰特里森特附近抓住了爱德华与休。

休·德斯彭瑟死得很惨,人们扒去他的衣服,在他的皮肤上潦草地写上反对腐败和傲慢的圣经诗句,以谴责他的“傲慢和邪恶”。

休·德斯彭瑟之死

曾经被祸害过的每一个家族都要求得到他一块肉,以便向追随者表明他们已经报了仇。最终,爱德华二世的心上人,休·德斯彭瑟因盗窃罪被判处绞刑,叛国罪被判处分尸。他的生殖器在他尚且清醒时就被切掉并焚烧,内脏被掏出,他的心脏被扔进火里,“因为它是虚假的,是叛徒的”。

休的尸体在“一片狂喜的欢呼声中”被分割,头颅被挂在伦敦城门上,手臂、躯干和腿分别被送往纽卡斯尔、约克、多佛和布里斯托尔城门上悬挂示众。

1326 年,伊莎贝拉与她的儿子,未来的爱德华三世登陆英格兰

伊莎贝拉完成了她的复仇。

1327年,爱德华三世被加冕为国王。一些追随前国王的小贵族被赦免,政府核心官员大多没有变化,国家机器重新运转,伊莎贝拉担任摄政王。

现在只有一个问题比较麻烦,便是如何处理爱德华二世。尽管没人喜欢他,但他依然是伊莎贝拉的合法丈夫,新任国王的父亲。

08.爱德华的结局

如果爱德华被释放,他可能重新掌权,这是新政府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事儿。

罗杰·莫蒂默唱白脸,他做主将前国王转移到伯克利城堡,并且派遣专人看管;伊莎贝拉唱红脸,她写信询问丈夫的健康状况,给他送些小礼物,并说她很想去看望他,但“王国的统治”暂时不允许。

位于格洛斯特郡的伯克利城堡,据说爱德华二世就是在这里被伊莎贝拉和莫蒂默下令谋杀的

事实上,伊莎贝拉自从离开英国起,就再也没有见过丈夫,也没打算见他。她从未在爱德华身上得到过甜蜜、偏爱、温存等情感,现在也不打算见他狼狈的样子。

“我并不在乎他是否后悔,是否会为了轻慢我而忏悔,我只在乎现在。”伊莎贝拉冷漠地道。她这一生根本没追寻过飘渺无依的爱情,只想求一份举案齐眉,却终究不能够。

忠于爱德华的皇家骑士一直试图将国王从牢狱中救出,这可能加速了他的死亡。

爱德华二世

1327年9月23日,爱德华三世得到消息,他的父亲2天前的夜晚因“致命事故”在伯克利城堡去世。

历史学家马克·奥姆罗德指出:“爱德华二世的死适逢其时,令人生疑。”

爱德华二世的死亡成为中世纪英格兰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有的历史学家认为他可能因长期监禁导致的健康恶化或心理疾病去世;还有人声称在士兵的帮助下,爱德华逃了出去,隐居在神圣罗马帝国。1330年,有人在意大利见过一名自称为爱德华二世的男子;最曲折猎奇的说法是:爱德华遭人用烧红的铁棍插入肛门杀害……

15 世纪的手稿插图,描绘了伊莎贝拉和据称是赫里福德第一代马奇伯爵罗杰·莫蒂默

所有谋杀的指证都指向伊莎贝拉与罗杰,据说他们曾发出一道著名的指令:Eduardum occidere nolite timere bonum est.(拉丁语,其含义可能是“不要害怕杀死爱德华,这是好事。”或“不要杀死爱德华,害怕是好事。”)

但实际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个指令的存在。

虽然以上种种或许都是谣言,但“法兰西母狼”这个绰号,正是由休·德斯彭瑟的惨死和爱德华二世不明不白的死亡而来。

09.光荣的晚年

伊莎贝拉和罗杰·莫蒂默共同统治了英国四年。

在她担任摄政王的短短几年里,女王掏空了国库,填充自己的腰包,购买大量土地放置在自己和罗杰名下。随着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的变更,原本的联盟摇摇欲坠。

法兰西的伊莎贝拉(概念图)

1328 年,伊莎贝拉的儿子爱德华三世与埃诺的菲利帕结婚,但伊莎贝拉违反惯例拒绝将她的嫁妆地交给菲利帕,这又得罪了亲儿子的利益。第二年年末,伊莎贝拉怀孕了,这成为压倒爱德华三世的最后一根稻草。

爱德华三世

小爱德华悄悄召集了一批支持他的军队,通过一条秘密地道进入伊莎贝拉与罗杰所在的诺丁汉城堡。罗杰被俘,而伊莎贝拉则被软禁。

一个多月后,罗杰·莫蒂默被议会判定谋杀爱德华二世罪名成立,处以绞刑,而伊莎贝拉毫发无伤。她被软禁了两年后,退休过起了乡村生活。

罗杰·莫蒂默被俘

1332年,37岁的伊莎贝拉被允许离开城堡,她自由了。她搬到诺福克,邀请吟游诗人来宫廷中玩乐,大肆宴请宾客,带领猎人打猎,过上了有钱有闲的幸福生活。

宴饮了一段时间后,厌烦喧闹的伊莎贝拉收捡行装,开始在英格兰各地旅行。

诺福克的城堡,伊莎贝拉于 1327 年买下它,并在此安度晚年

这位曾经强悍地带着军队囚禁丈夫的女人,现下如同一位温柔的母亲,慈和的祖母,享受起天伦之乐。她仍然对亚瑟王传奇故事很感兴趣,还喜欢收集珠宝。小女儿琼陪伴在身侧,长孙黑太子——伍德斯托克的爱德华承欢膝下。

黑太子——伍德斯托克的爱德华

63岁离世的时候,伊莎贝拉将大部分财产都留给了她最疼爱的孙辈,私人物品都交给了琼。

⚪⚪⚪

1991年,德里克·贾曼根据马洛的戏剧改编的电影《爱德华二世》中,将伊莎贝拉描写成蛇蝎美人,因为对爱德华二世爱而不得,发起叛乱,窃取了他的王位……

1995年梅尔·吉布森执导的电影《勇敢的心》中,伊莎贝拉更是跨越时空与苏格兰英雄威廉·华莱士谈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恋爱。

法兰西的伊莎贝拉

伊莎贝拉的形象被描绘成一个渴求爱情或者性欲旺盛的、私生活一团糟的疯狂阴谋家。她身上被打上一堆标签,仿佛女人就得追逐爱情,为了爱情而疯狂。

伊莎贝拉是一个漂亮聪明的女人,起初,她是奔着当一个好王后去的。哪怕被丈夫的男宠羞辱,也努力与丈夫和缓关系,生儿育女,做尽了王后该做之事。她不在乎丈夫在谁的床上,只希望能享受王后尊荣。

但她的丈夫没有给她这个机会,不断出轨,不断压缩她的生存空间。被逼至角落后,伊莎贝拉举起雪亮的屠刀。

伊莎贝尔前往英国的途中,15世纪的书籍插图

她”卖儿求财“,联合可以联合的力量,悍然发动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在那个婚后嫁妆交给丈夫管理,已婚女性丧失独立法律人格的年代,伊莎贝拉能够筹划出颠覆政权的计划,足以显出她的足智多谋和当机立断。

伊莎贝拉并不比她那个时代的其他贵族更贪婪、更野心勃勃、更诡计多端。她只是不那么软弱温顺,也不那么将身家性命依托于爱情。当有人威胁到她的地位和性命之时,便愤而暴起,夺回土地和权力。在情人罗杰·莫蒂默死后,伊莎贝拉又毫不犹豫放弃权势,顺利逃过清算,悠然度过下半生。

当机立断,有舍有得,足可称为巾帼英雄。

法兰西的伊莎贝拉(概念图)

承认一个女人将权力凌驾于婚姻之上很难吗?

为何要将丈夫的荒诞一笔带过,妻子的反击则被春秋笔法夸张放大,无能的国王因于身后,暴虐的女人跃然而出?

大多数提到伊莎贝拉的书籍都把她的结局描绘得十分悲惨,似乎这样一位不顺从的女人得到悲凉结局才是她“罪有应得”。但事实并非如此,她就像那个年代养尊处优的女性一样活到了光荣的老年,备受尊敬和重视,过着平静奢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