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晚,2025·云南第三届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周重要演出之一——“云影山歌”青年教师专场在云南省大剧院上演。中央音乐学院多位青年教师携手登台,以饱含情感的演奏与跨民族的艺术对话,让鼓乐、弦音与山歌相融,为现场观众奉上一场扎根传统、兼具当代审美的民族音乐盛宴。

十余位青年教师登台,演绎民族音乐多样风貌
本次专场以“青春演绎·民族共鸣”为主题,演出开场即引发关注,还汇聚了中央音乐学院魏然、尹飞、王一、赵晓霞等十余位青年教师代表。他们凭借专业技艺,演绎了多首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广东吹打乐《醒狮鼓乐》以铿锵锣鼓配合高亢号声开启演出,节奏奔放,展现出鲜明的地域音乐特色;随后上演的古琴曲《广陵散》,以沉雄古朴的音色,传递出古曲的历史厚重感;三弦独奏《梦中云南》则以灵动旋律,展现了云南地区的自然人文风貌。“一开场就被《醒狮鼓乐》的气势震住了,锣鼓声特别有力量,感觉整个人都精神起来了!”现场观众李先生兴奋地说,紧接着《广陵散》又切换到沉稳的风格,这种反差特别有意思,一下子就把他带入了民族音乐的氛围里。

琵琶与阮合奏的《彝族舞曲》,将彝族音乐的热烈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旋律响起时,仿佛能看到彝族同胞载歌载舞的场景;扬琴曲《凤凰于飞》以布依族伴嫁歌为创作灵感,音符间满是西南民族音乐的柔情与喜庆,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别样的民族风情。

“我之前对民族乐器了解不多,今天听了老师们的演奏,才发现民族音乐这么有魅力!《彝族舞曲》特别热闹,我都忍不住跟着节奏轻轻点头了。”观众张女士笑着说道,她还表示以后会多关注民族音乐相关的演出,进一步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创新作品成亮点,南北音乐文化交融迸发火花
演出中,多首融入创新元素的作品成为亮点。中央音乐学院胡琴教授胡瑜的新作《踏云谣》,以滇南民歌为基础,将海菜腔、坡芽歌书与《小河淌水》的音乐元素相融合,采用现代室内乐的表现形式重塑民族旋律。

“我的创作灵感源于云南深厚的民歌文化,但以北方乐器板胡为主要独奏乐器。”胡瑜在介绍作品时表示,希望通过其独特音色展现云南的自然与人文风情,在南北音乐文化交融中迸发新的艺术火花。

“《踏云谣》给我的感觉特别新鲜,能听出熟悉的云南民歌元素,但用板胡演奏又有不一样的味道,这种创新特别棒!”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观众陈先生评价道,他认为这种南北音乐文化的融合,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压轴曲目引高潮,观众意犹未尽赞精彩
当压轴曲目《云影山歌》奏响时,演出氛围达到高潮。该作品取材于云南山歌旋律及“打跳”舞曲节奏,通过板胡、笙、二胡与琵琶等多种乐器的交织演奏,展现出云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

演奏结束后,现场掌声持续不断,部分观众甚至起身鼓掌,久久不愿落座。“今晚上演出的精彩程度,从台下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就能听出来。”观众王女士表示,演出带来的触动不仅源于演奏技巧,更来自音乐传递的情感共鸣,“听完《云影山歌》,我特别想亲身去云南的山野间走一走,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据悉,本届民族音乐传承周还将陆续举办“非遗音乐交流会”“民族器乐创作讲坛”等系列活动。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将走进昆明明通小学、丘北锦屏小学等校园,与孩子们共同奏响民族旋律;深入富宁牙牌村开展“情寻坡芽觅真音”田野采风,让课堂延伸至山野,让民族音乐回归生活。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吴秋莹
编辑:贺靖
审核:朱家吉
二审:钟玲
终审:黄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