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是人类研究了解古生物的重要依据,而说到古生物化石就不得不提索伦霍芬。
侏罗纪晚期的索伦霍芬地区拥有极为特殊的地质条件,该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浅水盆地,存在有大量的石灰岩沉积物,且十分细腻,这样的条件有利于保存生物的软体组织和精细结构,因此索伦霍芬地区的古生物化石一直都很受古生物学家们的青睐。不久之前,当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在重新审视博物馆收藏的索伦霍芬化石时,通过上面的奇特影像推测出了一个发生在1.5亿年以前的生态悲剧。

在这些索伦霍芬化石中,有数条小鱼被钉子穿喉而过,初次看到的人都会对这番景象感到震惊。
钉子是人们文明诞生后的产物,在1.5亿年之前怎么会出现呢?显然,这些对小鱼造成致命伤害的东西并不是钉子。尽管它们看起来很像是工业制品,但其实却是实实在在的古生物骨骼化石,它们来自于一种早已灭绝的头足类古生物,名为“箭石”。箭石是一种外型酷似鱿鱼的古生物,刺穿小鱼的钉子就是它们的鞘。

那么化石上留下的影像是不是发生在箭石捕食的过程中呢?还真不是。
箭石是一种典型的古代海洋生物,它生活的地方主要是在开阔海域。而化石所在的索伦霍芬是浅水环境,箭石并不会来到这里捕食。由于索伦霍芬地区对于古生物化石的保存条件太好了,所以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分析化石表面的附着物揭开了这发生于1.5亿年以前戏剧性的一幕。原来这些穿透小鱼身体的箭石在进入索伦霍芬地区之前就已经死亡了,它们的身体逐渐腐烂,最后只剩下坚硬的内在骨骼在海面上漂流。

水流将这些骨骼带入了索伦霍芬地区,由于长时间的漂流,骨骼的表面生长了大量的微生物膜。
那些被刺穿的小鱼是索伦霍芬地区最常见的鱼类,已发现的化石数量占当地鱼类化石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些小鱼成鱼的体长约为27厘米,那些被刺穿的小鱼大概都在10厘米左右,还没有长成成鱼。这种小鱼嘴里长有细密的牙齿,主要以水中微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当箭石的骨骼被水流带入到索伦霍芬地区,骨骼表面生长的大量微生物膜成为了极具诱惑力的鱼饵。

当这些小鱼试图吸食微生物时,表面光滑、呈流线型的箭石骨骼就在这一时刻被意外吸入。
箭石的鞘细长光滑,但前端的闭锥部分却极具加宽,当小鱼将其吸入,闭锥部分会堵塞小鱼的口腔,致使小鱼没有办法将异物吐出来。因为没有办法恢复正常呼吸,很快便会因窒息而死亡。这或许就是最早的钓鱼了,只不过此时钓鱼的并不是人,而是大自然,本质上来讲这种悲剧的发生是一种自然的生态过程。

为什么被刺穿的小鱼都是10厘米左右呢?
研究人员认为可能是因为幼鱼的觅食行为更加积极主动,又或者是相比成年的鱼,这些幼鱼缺乏基本的判断力以及灵敏的规避能力。或许成鱼同样存在吸食微生物的情况,但它们能够很好的避免误吞箭石骨骼。其实这种误食异物的生态现象同样也发生在今时今日。比如经常看到的海龟误食塑料袋、海鸟吞噬塑料碎片的情况都属于此类。不过现代的生物误食异物基本都是由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引起的,而远古时期的类似现象则是自然生态过程的结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