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前169年),西汉开国元勋、太尉、右丞相,绛侯,周亚夫之父。他出身贫寒,曾以编织养蚕器具为生,间或为人吹箫助丧。但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普通的沛县平民,凭借勇猛善战、忠诚可靠的性格特质,不仅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屡立战功,更在吕后死后的关键时刻与陈平等人合谋,智取吕氏军权,平定诸吕之乱,拥立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成为"安刘氏天下"的柱石之臣 。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军事家却因性格"木强少文",在政治生涯中屡遭挫折,最终在汉文帝时期被免去丞相之职,虽因薄太后的干预免于谋反之罪,却也结束了辉煌的政治生涯 。
一、平民出身:编织匠与吹箫者的双重身份周勃的出身极为普通,甚至有些卑微。他是河南郡卷县(今河南原阳旧原武西北)人,后来迁居泗水郡沛县,与刘邦同为沛县人 。史载周勃"以织薄曲为生" ,即靠编织养蚕用的器具维持生计。这种职业在秦末汉初的沛县并不罕见,属于典型的平民手工业。此外,周勃还"常为人吹箫给丧事" ,即经常在别人家的丧事上充当吹箫的乐手,这进一步表明他经济条件极为有限,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补贴家用。
然而,周勃虽出身贫寒,却具备出众的体魄和勇气。他"自幼习武,弓马娴熟,孔武有力" ,这使他能够胜任"材官引强"(即擅长拉硬弓的武卒)的工作 。在秦末苛政盛行、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周勃这样的平民武卒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点燃了反秦的烽火 。各地豪杰纷纷响应,周勃也毅然放下手中的编织器具和箫管,投身到反秦的洪流之中,加入了刘邦的起义队伍 。
周勃最初只是刘邦身边的一名普通士兵,但"凭借在日常劳作中锻炼出的强壮体魄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在战场上屡立战功" 。他的英勇表现引起了刘邦的注意,很快便被提拔为"中涓",成为刘邦身边的亲信侍从,开始参与一些重要的军事决策 。"中涓"这一职位在秦末汉初的刘邦集团中属于近侍官,负责侍从、警卫及临时军事任务 。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刘邦集团中有多位功臣最初担任"中涓",如曹参、靳歙、王吸、吕殴、周勃、灌婴等人 。
值得注意的是,周勃的平民出身并非偶然。汉初形成了"布衣将相之局",即刘邦及其功臣集团大多出身平民或中小地主阶级。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在其著作《廿二史札记》中曾指出:"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吏掾;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傅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织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挽车者,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 这种独特的政治格局,为周勃这样出身贫寒的人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遇。
二、灭秦战争:冲锋狙的军事生涯周勃加入刘邦集团后,迅速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刘邦刚刚起兵的时候,周勃以"中涓"的身份跟随刘邦攻打胡陵,取下方与县。方与县反叛,刘邦军与之交战,打退敌军;又进攻丰县,在砀县东边攻打秦军,而后回军到达留县和萧县;再次进攻砀县,攻破敌军 。
在灭秦战争中,周勃的军事风格极为鲜明,史称"冲锋狙"。他屡次率先登城,成为刘邦军队中的先锋,这与他早年作为武卒的实战经验直接相关。《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下下邑,先登。赐爵五大夫。攻蒙、虞,取之。击章邯车骑,殿。定魏地。攻爰戚、东缗,以往至栗,取之。攻啮桑,先登。击秦军阿下,破之。追至濮阳,下甄城。攻都关、定陶,袭取宛朐,俘获单父县令。"
周勃在灭秦战争中的关键战役表现如下:
下邑之战: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下下邑,周勃"最先登城",因此被刘邦赐予"五大夫"爵位 。这场战役是刘邦集团突破秦军防线的关键,为后续西进关中奠定了基础。
还定三秦: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周勃与韩信共同策划了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战略。周勃率主力攻打眉县牵制敌军,为韩信奇袭陈仓创造机会 。在这一过程中,周勃展现了出色的军事协调能力,最终成功攻占咸阳,灭亡秦王朝 。
成皋之战:在楚汉相争的成皋对峙阶段,周勃先镇守关地(今陕西商洛西北),后率军投入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主要战场作战,与项羽正面对峙 。他参与了平定魏地的系列战役,先后攻取曲逆(今河北顺平县东南)等地,占领泗水、东海两郡(今皖北、苏北一带),共得二十二县 。这些战功使周勃在刘邦集团中地位迅速提升。
平定叛乱:周勃还参与了刘邦时期的多次平叛战争。如平定燕王卢绾叛乱、韩王信叛乱、陈豨叛乱等 。在平定韩王信于代地的战役中,周勃"降服霍人县;向前进军到达武泉,攻打胡人骑兵,在武泉北边打败胡人骑兵;又转过来在铜鞮攻打韩王信的军队,打败了他们" 。这些军事成就使周勃在汉初功臣集团中占据重要地位。
军事风格分析:周勃的军事风格与他平民出身密切相关。他擅长"冲锋狙",即在进攻时率先登城,如在下邑、啮桑、长社等战役中表现突出 。同时,他也能灵活运用"移动狙"战术,在敌人必经的道路上阻击敌人,如在镇压燕王臧荼叛乱、镇压韩王信叛乱中采用这种战术,斩获颇多 。刘邦正是看到了周勃"静若处子、动如脱兔"的特点,认为他能够承担大事,才在自己即将去世的时候,将樊哙手下的军队交给了周勃 。
三、楚汉战争:从虎贲令到威武侯楚汉战争是周勃军事生涯的重要阶段。刘邦称帝后,周勃因功被封为威武侯,拜为将军 。在这一时期,周勃的官职从"虎贲令"逐渐晋升,成为刘邦集团中的重要将领 。
楚汉战争中的关键表现:
攻城略地:周勃参与了刘邦集团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包括"攻槐里、好畴,进击赵贲、内史保于咸阳,立上等功;攻漆县,进击章平、姚印的军队;往西平定沂县;回军取下郧城、频阳;在废丘围攻章邯;攻破西县县丞的军队;进击盗巴军队,打败敌军;攻打上邹;往东把守崤关;转过来进击项籍"等系列战役 。
垓下之战: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决战——垓下之战中,周勃作为后队指挥,参与围困楚军 。虽然他未直接主导核心战术,但其部队的坚守为韩信"十面埋伏"战术提供了重要支持。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刘邦最终击败项羽,建立了西汉政权。
官职晋升:随着战功累积,周勃的官职也不断提升。刘邦初起时,周勃为"中涓";灭秦后,周勃为"虎贲令";楚汉战争期间,他被拜为"将军";战后因功被封为"威武侯";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受封"绛侯" 。这种快速晋升反映了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特点,即平民出身的将领因军功而迅速崛起 。
四、吕后时期:隐忍待机的政治智慧刘邦去世后,吕后开始临朝称制,逐渐掌握汉朝政权。这一时期,周勃面临了政治生涯的严峻考验。
吕后掌权的挑战:吕后执政期间,对刘姓宗室和功臣集团进行了打压。她"毒杀赵王如意,砍断戚夫人手足、挖眼烧耳,给她吃哑药使她变哑,并置之厕中,任其哀号,名为'人彘'" 。汉惠帝刘盈因不满其母的残忍行径,"弃理朝政" ,导致朝政大权逐渐落入吕后之手。
吕氏封王的危机:吕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违背了刘邦"非刘氏不王"的盟约,开始大封吕氏子弟为王 。高后元年(前187年),她封侄子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吕通为燕王,并追尊父亲吕文为吕宣王,兄长吕泽为悼武王,吕释之为赵昭王 。这一系列封王行为引发了刘氏宗室和功臣集团的强烈不满。
周勃的隐忍策略:面对吕后的专权,周勃采取了隐忍待机的策略。史载:"高帝时吕后家族中已经有人被封为列侯。吕后当政,打击诸侯王和政治上的反对派,重用其宠臣审食其。然后布置党羽,大封诸吕及所爱后宫美人之子为王侯。周勃、陈平虽然不服,也只好顺从。"
表面迎合与暗中积蓄力量:周勃在吕后掌权期间,表面上对吕后表示顺从,甚至支持吕氏封王。据《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当吕后询问周勃是否应该封吕氏为王时,周勃回答:"高皇帝平定天下,所以封刘姓子弟为王;如今太后称制,那么封吕氏子弟为王,也无不可。" 这与右丞相王陵的反对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周勃的这种做法并非真正的迎合,而是一种政治智慧,目的是在吕后统治时期保存实力,等待时机。
关键人物的联姻:周勃的长子周胜之娶了汉文帝的女儿薄昭为妻,这种联姻关系为周勃后来的政治生涯提供了重要保障。周勃将"增封受赐的财物都给了薄昭" ,这种做法既是一种政治投资,也是为未来可能的政治变动做准备。
五、诛吕安刘:太尉周勃的惊世之举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病逝,吕氏外戚集团失去了核心领导。吕禄以赵王身份任汉朝上将军,吕产以吕王身份任汉朝相国,手持兵权,企图掌控汉朝政权 。在此危急关头,周勃与陈平等人联合宗室,发动了诛灭吕氏、拥立文帝的政治事件,成为周勃政治生涯的巅峰之作。
诛吕事件的策略与执行:
智取吕禄军权:周勃与陈平利用曲周侯郦商之子郦寄与吕禄的密切关系,通过欺骗手段让吕禄交出北军兵权 。他们迫使郦商令其子郦寄去劝说吕禄:"高帝与吕后共同安定天下,立刘氏为诸侯王的有九人,吕氏为诸侯王的有三人,这些都是经过朝廷大臣们商议的。太后已经驾崩,皇帝年幼,您身为赵王,却不返回封国,留在这里出任上将军,率兵留在京师,必然会引起大臣与诸侯王们的猜疑。不如交还将军印,将兵权传给太尉,请梁王吕产也归还相印,和大臣们交代清楚后回到封国去。这样齐兵就可以后撤,大臣们就得以放心,而足下高枕而在千里之国称王,这才是万世之利啊!" 吕禄听信了郦寄的话,解下将军印交给典客,把兵权交给周勃。
灌婴倒戈:灌婴表面上受命对抗齐王刘襄,实则暗中与周勃合作,按兵不动并阻挠吕氏调动军队 。史载:"灌婴至荥阳,使人谕齐王与连和,待诸吕变而共诛之。"
刘章内应:朱虚侯刘章作为吕禄女婿,提前告知齐王刘襄起兵,并在未央宫监守军门,阻止吕产闯入 。史载:"周勃令刘章监军门,东牟侯刘兴居在宫内作为内应。"
薄太后的支持:虽然薄太后未直接参与诛吕事件,但她的存在为周勃提供了合法性背书。吕后临终前的军事部署因薄太后家族(如薄姬之子刘恒)的存在而埋下隐患 。
控制北军:周勃通过符节与郦寄的配合,控制北军,随后在军中发令:"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 军中将士都袒露左臂拥护刘氏。周勃接管了北军,掌握了汉朝军队的核心力量。
诛杀吕产:吕产不知吕禄已离开北军,进入未央宫准备作乱。朱虚侯刘章率领千名士卒攻入未央宫掖门,斩杀了吕产、夺取了节信、杀长乐卫尉吕更始 。周勃认为"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 ,吕氏势力随之瓦解。
拥立文帝:诛灭吕氏后,周勃与陈平等人拥立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 。这一决策不仅恢复了刘邦"非刘氏不王"的盟约,确保了刘氏政权的延续,也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诛吕事件的历史意义:
恢复刘氏合法性:通过诛灭吕氏,周勃践行了刘邦的盟约,确保了皇权回归刘氏,避免了吕氏篡位 。
削弱外戚势力:吕国被废除,吕氏封地重新划归中央,外戚专权被遏制,为文景之治的"无为而治"提供了稳定环境 。
功臣集团地位回升:周勃与陈平重获权力核心地位,但后续周勃因不善行政被免相,反映了汉初功臣与文帝治国理念的矛盾 。
周勃的动机与性格:周勃在吕后时期表面迎合,实则暗中积蓄力量,体现了其政治智慧与务实性。刘邦临终前曾预言"安刘氏者必勃也",这一预言成为周勃行动的重要动力。
六、文帝时期:两度拜相与最终下野汉文帝即位后,对周勃极为器重。他任命周勃为右丞相,赐给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 。然而,这段政治生涯并未持续太久。
第一次丞相任期:周勃任右丞相仅一年多,就有人劝说他:"您已诛灭了吕氏家庭,拥立代王为天子,威震天下,而您又受到丰厚的赏赐,处在尊贵的地位,时间长了,定会有灾祸降到您的身上。" 周勃非常害怕,自己也感到危险,于是就向皇帝请求归还相印。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
陈平独任丞相:周勃辞去丞相后,左丞相陈平独任丞相。次年,陈平去世,汉文帝又让周勃任丞相。然而,这次任期也只持续了十一个多月 。
"令列侯之国"政策: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冬十月,下诏令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然而,这一诏令最初未被严格执行。一年后,文帝再次下诏:"前些天我下令让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去,有不少人还没有走,丞相您是我很器重的人,应该率先到封国去。" 于是免去周勃的丞相职位,命其前往封地 。
周勃的异常举动:周勃去封地不足一年,每当河东郡守和郡尉巡行下属县城到达绛县的时候,他"自己害怕被杀害,经常披挂铠甲,命令家人手持武器来会见郡守和郡尉" 。这种举动在当时被视为对朝廷不信任的表现,也为后来的下狱埋下了伏笔。
文帝与周勃的矛盾根源:周勃在文帝时期的政治困境,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权力平衡的需要:汉初形成了功臣、刘氏宗室、吕氏外戚三大政治集团 。文帝即位后,需要重新平衡这三股势力。周勃作为诛吕事件的功臣,其权力过大,成为文帝巩固皇权的障碍 。
周勃的"木强"性格:周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 ,但"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 这种质朴刚直的性格,使其在文帝推行文治的背景下显得格格不入。
政治敏感性的缺乏:周勃缺乏政治敏感性,未能理解文帝巩固皇权的意图。他在封地的异常举动,如披甲持兵迎接官员,被视为对朝廷不信任,加剧了文帝的猜忌 。
薄昭的求情:周勃下狱后,其长子周胜之的岳父薄昭(汉文帝的舅舅)向薄太后进言求情。薄太后对文帝说:"绛侯曾经掌管着皇帝的玉玺,在北军领兵,他不在这时反叛,如今他住在一个小小的县里,反倒要叛乱吗?" 文帝因此赦免了周勃,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
周勃的政治觉醒:周勃出狱后感慨道:"我曾经率领百万大军,可是怎么知道狱吏的尊贵呀!" 这表明他终于意识到,在汉初的政治环境中,仅仅依靠军事才能和功绩是不够的,还需要懂得政治权谋和官场规则。
七、性格特点:木强少文的功臣形象周勃的性格特点可以用"木强少文"四个字概括。《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
木强性格的具体表现:
军事上的勇猛:周勃在战场上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多次率先登城,如在下邑、啮桑、长社等战役中表现突出 。这种勇猛作风与他的平民出身密切相关,也使刘邦信任他能够承担大事 。
政治上的直率:周勃在政治上同样表现出直率的性格。在吕后封吕氏为王的问题上,他表面迎合吕后,实则暗中积蓄力量 。在文帝时期,他因不懂政治权谋而屡遭挫折。
行政上的不善:周勃不擅长行政事务,这在文帝问及决狱、钱谷等行政问题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相比之下,陈平则回答:"有主者。" 这使文帝认识到周勃在行政上的不足,也为周勃辞相埋下伏笔。
木强性格的双刃剑:周勃的性格特点既是他的优势,也是他的劣势。在军事上,他的勇猛和忠诚使刘邦信任他;在政治上,他的直率和不善言辞则成为他仕途的障碍。这种性格特点反映了汉初功臣集团的普遍特征——军事才能出众,政治敏感性不足。
八、命运结局:从权倾朝野到归隐封地周勃的最终命运可以用"虎落平阳被犬欺"来形容。这位曾经"权倾五伯"的开国功臣,最终却在文帝时期遭遇下狱的厄运,虽然因薄太后的干预得以免罪,但政治生涯却因此终结。
周勃下狱的导火索:周勃下狱的直接原因是"有人上书告发周勃要反叛" 。这一告发可能源于周勃在封地的异常举动,如"披甲持兵迎接官员" ,被视为对朝廷不信任的表现。
狱吏的刁难:周勃下狱后,狱吏对他百般刁难。周勃"既害怕,又无奈,只得用上千两的金子行贿狱吏,并请教脱身之术" 。狱吏便递给周勃一张上书"以公主为证"的纸条 。周勃按照狱吏的办法写了一封申辩信,强调自己没有谋反之心,公主可以作证 。就这样,汉文帝认定周勃没想造反,将其释放,并恢复了官职和爵位 。
周勃的最终结局:周勃最终在封地获释,但政治生涯终结。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周勃去世,谥号为武侯 。他的儿子周亚夫继承了爵位,成为西汉中期的重要将领,但同样因性格问题而不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