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9时16分,四川盆地剑阁县,中国石油深地川科1井钻头抵达万米深度。这一刻,被形容为“比肩探月工程的‘国之重器’”。
这项工程不仅突破深度极限,更首次踏入四川盆地深部“无人区”,钻穿23套地层,触及5.4亿年前的震旦系地层。
站在四川盆地广元剑阁一隅,脚下万米深处,一场向地心进发的壮举正在改写我国能源勘探的历史。

01 超级工程的技术巅峰
深地川科1井于2023年7月正式开钻,设计井深10520米,是四川盆地首口万米科学探索井。
该井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剑阁潜伏构造,地面海拔717米,需钻至前震旦系20米完钻。
“一深万难”是钻井领域的普遍共识。当井深达到1万米时,井下温度超过200摄氏度,能让金属钻具“像面条一样柔软”;地层压力超过130兆帕,相当于在指甲盖大小的区域承受着十几头大象的重量。
对标全球13项工程难度指标,深地川科1井有7项难度指标位居世界第一,堪称全球钻井难度最高的万米科探井。
该井面临的压力系统高达10套,是其他万米深井的2-5倍,纵向无规则且频繁变化的压力系数给钻井工程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世界级挑战,工程团队全面推进地质工程一体化,通过精细刻画地质认识,精准分析地层、岩性组合等,为未知地层的钻进指明方向。
02 突破与创新
攻克万米深地需要技术创新支撑。中国石油设立多项重大科技专项,形成覆盖全流程的10大技术系列。
在钻探过程中,团队成功研制15000米智能钻机,攻克抗220摄氏度超高温水基钻井液和油基钻井液,研发随钻测量仪器等多项技术利器。这些科技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显著提升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国际竞争力。
在7800多米深的沧浪铺组地层,团队遭遇了极其坚硬的岩石,“用榔头一敲就火星四溅”。当时8个小时才能钻进1米,专门研制的金刚石钻头下井后很难嵌入地层,“就像在硬玻璃上打滑”,50米就打烂了3只。
工程团队连夜商讨改进钻头方案,将钻头“牙齿”改为三排、200多颗,不同切削齿各司其职,大大延长了钻头使用寿命。
通过大数据、远程支持等手段高效提供风险预警,实时优化钻井参数,项目实现了从“经验钻井”向“科学钻井”的突破性转变。
03 能源安全与科学探索的双重意义
深地川科1井不仅是一项工程技术壮举,更肩负着国家能源安全与科学探索的双重使命。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量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传统观点认为8000米以下地层高温高压难以成藏,是油气勘探禁区。然而深地川科1井在9500多米深处取出的震旦系岩心分析结果显示“有孔、有洞、有缝隙,储层发育良好”,证实四川盆地在接近万米的深层仍具备优越的储集条件。
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地质认识,揭示该区域广阔的勘探前景。
在油气发现方面,该井有望在川西北部地区震旦系-二叠系超深层发现多套天然气工业产层,开辟规模有效利用万米超深层天然气资源的新局面。
作为科学探索井,深地川科1井还肩负着探索地球演化、生命起源和气候变迁等重任。它有望解决关于扬子克拉通西北缘构造-沉积演化、万米超深层成烃、成储、成藏机理等科学问题,形成四川盆地万米超深层天然气成藏理论。
该井与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深地塔科1井形成万米“双子星”,共同揭开中国深地工程历史性一页。
2025年2月,深地塔科1井已在10910米处完钻,成为亚洲第一垂深井,并在全球陆地万米深层首次发现油气显示。
深地川科1井的突破,不仅展示了我国在深地钻探领域的技术实力,更为未来能源安全提供了新可能。随着工程继续向10520米的最终目标钻进,中国人在地球深部探索的足迹将越走越深。
随着万米深地探索的推进,83%的深地油气资源有待探明的中国,正在向地球深部要能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