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香瓜
印度国产“光辉”战机以近乎自杀式的俯冲姿态撞向地面。大眼仔就要问了,印度吹上天的战机到底发生了什么?
本应是展示航空科技与飞行艺术的迪拜航展舞台,却上演了令人扼腕的一幕。印度国产“光辉”战机在飞行表演中轰然坠毁,现场浓烟滚滚,后续表演被迫中止。

更令人痛心的是,印度空军随后确认,飞行员不幸遇难。价值4000万美元的战机化为废铁,国际社会目睹了这场堪称“印度军工耻辱”的公开处刑。
不仅是一条生命的逝去,更对印度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国产军工形象造成了沉重一击。

这起事件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不仅让现场观众震惊,也迅速引发全球航空和防务领域的密切关注:一架被寄予厚望、承载着国产化理想和出口抱负的战机,为何会在最需要展现实力的国际舞台上坠毁?
尽管主办方在短暂停飞后恢复了部分表演,这场原本旨在提升形象、推动出口的压轴展示,却瞬间演变成一场舆论风暴。再响亮的宣传口号,是否经得起一次公开事故的考验?

坠毁瞬间十一月二十一日下午的迪拜,沙漠上空的太阳正把一切烤得滚烫。就在数万名观众期待的目光投向天空,准备迎接一场视觉盛宴时。
谁也没想到,原本用来展示大国雄心的高科技秀场,会在顷刻间变成一场令人窒息的灾难现场。

没有预警,没有挣扎的余地,一架原本应当在云端起舞的战机,高速砸向地面。巨大的撞击声之后,是冲天而起的黑红火焰和滚滚浓烟。
这一刻,迪拜航展的喧嚣戛然而止,剩下的只有现场观众的惊恐尖叫和刺耳的警报声。坠毁的是印度视若珍宝的国产“光辉”战机,而那位背负着展示国家航空实力重任的飞行员,甚至没来得及拉动弹射手柄,就这样连同战机一起化为了残骸。

那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把时间回拨到事故发生的十几秒前。这作为当天下午第三个出场的战机,这架“光辉”战机本该用它灵巧的身姿征服在场的潜在买家。
按照飞行手册的预定程序,战机在完成一次极具观赏性的侧飞展示后,需要向左压杆,将机身改平,随后打开加力燃烧室,以一个漂亮的上升转弯动作冲向蓝天。

然而,那个致命的瞬间出现了。不知道是那只握着操纵杆的手那一刻有些许的颤抖,还是大脑在极高负荷下产生了致命的错觉,战机并没有如约向左改平,反而鬼使神差地向右压了下去。
这一相反的操作瞬间改变了飞机的命运。战机翻转了过来,进入了一个让所有飞行员都闻之色变的姿态——“倒飞”。

紧接着,飞机进入了一个被称为“破S”的机动动作。如果是高空,这是一个极具战术价值的摆脱动作,但在低空表演的高度,这无疑是致命的。
重力加速度把飞机死死拽向地面,尽管那台美制通用电气的发动机仍在轰鸣,尽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飞行员还在竭尽全力想要把机头拉起来,可这些都于事无补。仅仅十来秒的时间,快到连地面的摄影机都要极速转动镜头才能跟上,一切就都结束了。

救援车辆凄厉的笛声划破了沉寂,航展因此停摆了一个多小时,随后剩下的十场表演全部取消。但这仅仅是表象的混乱,更深层的混乱发生在一个雄心勃勃的航空大国的内心深处。
其实,这并不是命运的突然袭击,死神早已在前几天就敲过门,只不过被漫不经心地拒之门外了。

把日历翻回到11月17日,也就是迪拜航展开幕的当天,当时,一架用于静态展示的“光辉”战机静静地停在机坪上。在那光鲜亮丽的机身涂装之下,也就是战机的腹部,不明的透明液体正一滴一滴地往下漏。
对于这种高精密度的战争机器来说,任何液体的非正常泄露都是一级警报。但在现场,并没有出现穿着全套防护服的专业排故小组,取而代之的,是几个拿着普通牛皮纸袋和塑料购物袋的地勤人员。

他们随意地把袋子塞到了战机肚子底下接油。面对各国媒体诧异的镜头和随之而来的质疑,印度官方给出的解释轻描淡写到了极点——“那只是环境控制系统产生的冷凝水”。
在场的任何一位懂点航空知识的军事观察员都能一眼看穿:那个位置,根本不是什么空调排水口,而是战机液压管路接口的命门所在。

防务媒体的镜头不留情面地记录下了这一幕,专业人士心里都清楚,这很可能是一起严重的液压系统渗漏。
航空液压油是战机的血液,它传递着力量,驱动着襟翼、起落架和各种控制面。把关乎生死的液压渗漏说成是“冷凝水”,并且只用纸袋子来“治标”,这种对待精密机械的敷衍态度,比技术本身的落后更让人感到寒意。那一袋子接住的不仅是泄漏的液体,更是印度航空后勤保障体系中巨大的漏洞。

“光辉”战机印度的追梦史这背后,是一个被时间拉得太长、被野心撑得太大,却唯独缺乏脚踏实地精神的工业梦想。
我们经常说“十年磨一剑”,但“光辉”战机这把剑,磨得实在是太久了,久到甚至有些生锈。早在1983年,那个个人电脑还没普及的年代,印度就立项开始研制这款战机。

原本的设想无比宏大: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制造、乃至核心部件全部国产化。这在当时,是一个只有超级大国才敢玩的游戏。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这一研制就是三十三年,直到2016年才正式勉强服役。喊了几十年的“国产化”,到了最后,这架战机最核心的心脏——发动机,依然不得不依赖美国通用电气的F404系列。

没有那颗美国造的心脏,“光辉”甚至飞不起来。自主化程度与宣传画册上的光鲜亮丽相比,打了太多的折扣。
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作为这个项目的主导者,这些年一直试图向世界证明自己。他们把这次迪拜航展看作是一个绝佳的翻身仗。

毕竟,家里哪怕卖不出去,如果能拿到国际订单,那就是最好的背书。在此之前,他们信誓旦旦地对外宣称“光辉”已经获得了多个国家的青睐,仿佛订单如同雪片般飞来。
但商业市场从来不相信眼泪,更不相信口号。买家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当马来西亚在招标时,他们略过了“光辉”,选择了韩国的FA-50。

阿根廷人虽然也没钱,但也看不上“光辉”,目光投向了更成熟的F-16或者中国的歼-10C。埃及更是态度鲜明。直到今天,“光辉”战机的外销成绩单上,那个刺眼的“零”依然没有被打破。
有时候,最怕的不是技不如人,而是明明只有60分的水平,却非要吹成100分,甚至要把120分的对手踩在脚下。

事故发生后,虽然印度空军迅速成立了调查委员会,虽然黑匣子将解开那十几秒的机械谜团,但对于那些看着冒烟残骸的潜在客户来说,心理上的阴影已经很难在短时间内消散。
信用的建立需要四十年,而摧毁它只需要那一记撞击地面的巨响。

结语生命已经消逝,表演已经落幕。但对于依然想要在蓝天上争夺一席之地的印度航空工业来说,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是要继续活在“超越歼-20”的幻梦里,还是从那个该死的漏油接口查起,真正沉下心来打磨一颗螺丝钉?这个选择,将决定未来是否还会有黑烟在航展上空升起。

如今,迪拜的沙漠早已恢复平静,风沙掩盖了坠机的痕迹。但那道划破天空的浓烟,应该成为所有追求工业梦想国家心头的一根刺,时刻提醒着:敬畏技术,敬畏生命,务实才是通往云端唯一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