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那句无心的“菜鸡”,教我学会了敬畏语言

这是「体制内超车指南」的第 014 篇文章🚗· 本期超车路线:「沟通表达」你好呀,我是你的体制内自己人,七姐。同事 A

这是「体制内超车指南」的第 014 篇文章🚗· 本期超车路线:「沟通表达」

你好呀,我是你的体制内自己人,七姐。

同事 A 私下跟我聊天,真诚地夸赞同事 B 能力很强,还举了好几个佩服的例子。

但话至尾声,他习惯性地带了一句:“总之,B 确实不是个‘菜鸡’。”

我听着,心里咯噔一下。A 的整段话明明充满赞赏,可这最后一个词,像一滴墨汁滴入清水,瞬间让氛围变得微妙。我下意识换位思考:如果我是 B,听到这番评价会是什么感受?大概不会愤怒,但肯定会有一丝别扭——仿佛被高高捧起后,又被轻轻用指尖点了一下。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一个沟通的残酷法则:人们往往对负面词汇有着野兽般的直觉。 一段话的中心思想再积极,一旦掺入一个刺耳的词语,它就会像钩子一样挂住听者的记忆,甚至扭曲整个信息的基调。

这让我想起《令人心动的 offer 7》里的一幕:王昱本想安慰学历稍逊的侯梓泰,大意是说:因为我们(其他人)读书读多了,思维可能会有负担和压力。你年纪小,有冲劲,反而是优势。

这话的本意是温暖的,但表达方式却让侯梓泰当场一愣,屏幕前的我也禁不住犯了尴尬症。感觉王的潜台词仿佛在说:你的优势,源于你的“不足”。安慰的话,听上去却像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评判。

语言一旦出口,就无法撤回。它会在听者心里自成生态,滋生我们无法控制的解读。

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只要“心是好的”,话怎么说都问题不大。但事实上,客气的评价和真正的尊重之间,隔着一道名为“精准”的鸿沟。 前者是社交礼仪,后者才是深入人心的沟通。

如何避免这样的陷阱?我的师父曾教我一个极简的“过滤器”,在开口前,快速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是事实吗?(避免夸张和偏见)这有必要说吗?(判断发言的价值和时机)这会让人舒服吗?(预估话语的情绪影响)

尤其是第三点,它要求我们拥有一种“语言上的同理心”,提前感知话语的潜在冲击力。

高手说话,贵在精准,而非繁多。 真正的沟通高手,不是巧舌如簧,而是对语言抱有敬畏。他们懂得,每一个词语都有它的重量和棱角,递出去之前,总要自己先摸一摸,以免无意中划伤了人。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