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丝智慧走廊”正式启动
漳泉肖铁路城区段迎历史性转型
最新规划曝光
▼
据泉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信息:漳泉肖铁路置换段(安溪-黄塘)将全面转型为“海丝智慧走廊”,这条串联安溪、南安、中心市区、台商投资区、惠安的82公里城市战略走廊,将彻底告别传统运输功能,转型为满足市民生活需求、激活产业发展动能、传承文化基因脉络的“美好空间”。

2014年底,漳泉肖铁路正式停止客运;
2022年底,随着兴泉铁路投入运营,漳泉肖铁路安溪站至惠安南站区间停用;
2024年12月,泉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及相关方正式签署协议,收回漳泉肖铁路置换段资产;
2025年2月,泉铁公司与土储中心、泉州交发集团权属路桥公司签署《漳泉肖铁路功能置换段首期资产移交确认书》,完成漳泉肖铁路置换段首批资产交接。
精细化改造+智慧化赋能
泉州对漳泉肖铁路置换段的再利用工作,不是停留在“盘活废弃线路” 的层面,而是通过统筹片区资源,打造践行 “美好生活” 理念的鲜活样本。对此,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空间利用、产业培育、实施路径三个方面的创新举措,让这条曾经的“割裂带”全面转变为服务市民现代生活、激发产业创新与文化活力的“优质载体”。
1、整合铁路红线周边绿地,打造宽度30-40米的活力走廊,推动两侧用地从“背对背”向“面对面”融合发展。
2、采用立体化设计思路,对既有铁路走廊进行轻量化、智慧化改造,打造可运营智慧公交、无人驾驶车辆的智慧交通走廊;构建低空经济发展走廊,形成“空地一体”运输网络,全方位提升通行效率。
3、将漳泉肖廊道场景应用与片区产业落地相结合。今年10月,发布《泉州火车东站(城华南)片区城市设计竞赛预公告》,启动位于城华南路边泉州火车东站约3000亩范围的城市设计,预计可释放低效用地约1350亩,为廊道智慧交通、无人驾驶、低空无人机等应用场景提供研发、试验等产业落地空间。

“引凤筑巢”+弹性生长
此次转型将推行“运营前置、场景驱动” 的精准培育路径,在明确产业场景需求的基础上,定制廊道设施建设方案,让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目前,泉州正同步引进智慧交通、低空经济等头部企业,未来沿线将形成“智慧交通+低空经济+物流运输”的产业集群,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遵循“内涵式发展”主线,制定“成长型”实施计划:近期聚焦核心功能落地,远期将根据客流情况对廊道进行适应性改造,与厦漳泉R1线协同形成骨干公交服务网络,实现“近期实用、远期弹性”的目标。

来源: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