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刚出了个新手机,叫红米K90系列,标准版起价两千五百九十九,十六加五百一十二的版本要三千四百九十九,Pro Max更贵,起价三千九百九十九,很多人觉得不对劲,都是骁龙8 Gen3芯片,为啥多加点内存就涨这么多钱。

有人拿它和真我GT8 Pro比,真我16加512G也卖3499,配置差不离,红米Pro Max同样的配置却要3999,多花五百块,差在哪,主摄确实不错,但长焦太小,稍微远点就糊,屏幕够亮,护眼也还行,电池7560毫安,安卓里最大,打游戏不烫手,可机身厚到快八毫米了。

大家最纠结的还是内存溢价,16GB现在成了标配,没它打游戏卡,剪视频慢,厂商就趁机说大内存才够用,其实UFS 4.0的512GB日常用着和256GB没多大区别,可你一看16加512,心里就踏实了,这不叫性能提升,就是图个安心。

红米和真我总在内存大小上较劲,一个说便宜也能跑得快,一个非得把参数堆到最高,目标都是学生和年轻人,他们买手机主要看数字,不太在意实际用起来怎么样,最近《黑神话:悟空》上了手机,对内存要求更高了,大家就更觉得16GB才刚够用,厂商趁机提价,用户还觉得占了便宜。

业内都在猜,接下来会出个K90 Neo11,可能砍掉长焦,留下大电池和Bose音响,价格压到三千二百九十九左右,要是真这样,等于把旗舰功能拆开卖,中端机的定义就变了,以前说够用就行,现在变成不买大的就是亏。

用户买的不是内存,是心里踏实,等哪天16GB人人都有,大家才看出来,真正要紧的,是系统跑不跑得动,机器热不热,软件顺不顺手,现在这场内存比拼,不过是厂商教的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