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书读了不少,为啥还是觉得活得很“肤浅”?

书,读得不少,道理也懂了一箩筐。可是,为什么遇到事儿,还是会慌、还是会烦、还是会觉得活得很“肤浅”?读书并不会让你自动长

书,读得不少,道理也懂了一箩筐。

可是,为什么遇到事儿,还是会慌、还是会烦、还是会觉得活得很“肤浅”?

读书并不会让你自动长智慧,更不等于会做人。

拼命记知识点、金句,只为发朋友圈显得有“有深度”;用“我读过某某某的书”标榜自己的优越感,来对他人指指点点;在书里热血沸腾,合上书还是怂得很…

读书,不是做信息的搬运工,也不是把书当道德盾牌,更不是纸上谈兵。

读书与做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想是让书里的光,真正穿透自己的生命,长出对抗“肤浅”的骨头。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化大师们在《读书与做人》一书中是如何说的。

季羡林说:“我兀坐在书城中,忘记了尘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不完满才是人生。

熊十力说:“读书,须预定终身趋向。”读书,不可求快,尤须沉潜往复。

老舍说:“活的文学,以生命为根,真实作干,开着爱美之花。”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

傅雷说:“现实使人苦闷,焦躁,绝望;历史教人忍耐,明哲,期待,燃起我们对明天的希望。”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梁晓声说:“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沏的是茶,泡的却是生活。斟的是酒,品的却是滋味。喝的是水,醉的却是红尘。”

肖复兴说:“不要刻意追求什么深刻,平凡、美好,本身不就是一种深刻吗?”

读书的目的不让自己显得多么的高深,而是让自己在生活的这片泥泞里,走得稳一点,心里亮一点。

做人深浅,不看书架多满,看你把多少书页,真正化成了脚下的路和心里的光。

与其焦虑读得不够多,不如警惕活得不够“真”。让书里的光,真正穿透你的生命,长出对抗“肤浅”的骨头。

《读书与做人》系列丛书收集了季羡林、熊十力、傅雷、老舍、陈寅恪、梁启超、王国维、梁晓声、肖复兴等大师的佳作,大师们的人生百态,值得我们细细品了再品。

评论列表

吃杂书的蝼蚁
吃杂书的蝼蚁 2
2025-08-13 23:38
标题感觉以为然!个人以为,是印证的论据少!读千卷书不如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