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高祖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初期,吕氏兄弟吕泽和吕释之扮演着举足轻重却鲜为人知的角色。作为吕后(吕雉)的亲哥哥,他们不仅是刘邦的姻亲,更是汉朝开国的重要军事将领和政治参与者。
吕泽以客将身份追随刘邦起义,其部下在关键战役中屡建奇功,成为刘邦早期军事力量的核心支柱;吕释之则更多地在政治领域发挥作用,尤其在太子刘盈与赵王如意的继承权之争中,他通过胁迫张良并邀请商山四皓辅佐太子,成功维护了吕氏家族的政治地位。
两人虽在刘邦称帝后不久相继离世,但他们为吕后集团奠定的政治和军事基础,直接影响了西汉初期的政治格局。吕氏兄弟的早逝虽避免了被刘邦清算的命运,但也为日后吕氏家族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一、身份背景:从单父迁徙到刘邦姻亲吕泽和吕释之出生于一个相对普通的士族家庭,父亲是吕公,原籍山东单父县。吕公家族因得罪当地权贵而被迫迁徙至沛县,这一迁徙不仅改变了吕氏家族的命运,也为后来刘邦与吕后的婚姻奠定了基础。
迁至沛县后,吕公与当地官员关系融洽,尤其与沛县县令交好。一次,吕公举办接风宴,邀请沛县名流参加。当时还是亭长的刘邦不请自来,高喊"贺钱万"混入宴席。吕父见刘邦气度不凡,认定他将来必成大器,遂将次女吕雉(即后来的吕后)许配给他 。这一婚姻使吕泽和吕释之成为刘邦的"大舅哥",也让他们在汉朝建立过程中占据了独特的政治地位。
吕泽作为长子,性格刚毅果敢,军事才能出众;吕释之作为次子,则更擅长政治权谋和人际交往。兄弟二人随刘邦起兵反秦,成为刘邦早期重要的军事力量来源。吕泽以客将身份加入刘邦阵营,而吕释之则更多地负责家族事务,如回沛县照顾家眷 。他们虽然没有像萧何、韩信那样被单独记载传记,但在刘邦集团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军事贡献:吕泽的战场传奇吕泽在反秦战争和楚汉相争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其部下在多场关键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吕泽的郎中冯无择参与了雍丘之战,协助刘邦与项羽一同击败秦将李由,斩杀三川郡守 。这场战役对刘邦早期军事力量的壮大起到了关键作用。次年,吕泽军中的户卫郭蒙又参加了杠里之战,击败秦军主力,随后在曲遇之战中击败秦将杨熊 。这些胜利不仅巩固了刘邦在沛县地区的势力,也为后续的反秦战争奠定了基础。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进入汉中郡。吕泽任职列将,跟随刘邦征伐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之战惨败后撤退,此时吕泽正率部驻守砀郡下邑,为刘邦提供了重整旗鼓的基地 。刘邦抄小路来到吕泽军营,渐渐收拢汉军士卒,驻扎在砀郡砀县,随后率军向西,经过梁地,到达虞县,最终在荥阳集结各路败军 。这一过程中,吕泽的军事部署和忠诚支持对刘邦重振汉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吕泽的军事才能还体现在他善于提拔和培养将领。其部将丁复、虫达等人在暗度陈仓、垓下之战等关键战役中立下大功,后来都成为汉初十八侯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汉初十八侯中近半数都与吕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曹参、夏侯婴是沛县同乡;樊哙更是娶了吕泽的妹妹吕媭 。这种广泛的军事网络使吕泽在刘邦集团中拥有极高的影响力。
三、政治角色:吕释之的权谋手腕吕释之虽然军事才能不及兄长吕泽,但在政治领域却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手腕,尤其在太子之位的维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因太子刘盈性子软弱,多次想改立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面对这一威胁,吕后惊恐不已,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吕释之主动承担了政治行动的责任。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吕释之劫持了张良,迫使他为吕后出谋划策 。
吕释之对张良说:"您一直是皇上的谋臣,现在皇上打算更换太子,您怎么能高枕无忧睡大觉呢?" 张良起初以"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为由推辞,但吕释之强行要挟:"一定得给我出个主意。" 最终,张良提出了邀请商山四皓辅佐太子的策略。
商山四皓是指秦末隐居商山的四位贤者: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他们年逾八十,须眉皓白,时称"商山四皓"。吕释之按照张良的部署,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前往商山邀请这四位隐士出山 。四人至长安后,客居在建成侯府邸,随后在刘邦设宴时陪同太子刘盈出场。
刘邦见状大惊:"我访求各位好几年了,各位都逃避我,现在你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四人回答:"陛下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我们讲求义理,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躲。我们私下闻知太子为人仁义孝顺,谦恭有礼,喜爱士人,天下人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 刘邦听后感叹:"烦劳诸位始终如一地好好调理保护太子吧。"
刘邦最终未能改立太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到了商山四皓对太子的支持,认为太子"羽翼已成,难动矣" 。吕释之通过胁迫张良并成功邀请商山四皓,不仅维护了太子刘盈的地位,也为吕后集团在汉朝政治中赢得了重要筹码。
此外,吕释之还在英布反叛事件中发挥了作用。汉高帝十一年,刘邦因生病,本来想让太子刘盈带兵前去平乱。商山四皓担心太子会因军事失利而危及地位,于是建议吕释之让吕后去说服刘邦,最终使得太子留守长安 。这一决策保护了太子刘盈的安全,也为日后吕后掌权奠定了基础。
四、早逝原因:吕泽战死与吕释之离世吕泽和吕释之的早逝对吕氏家族的政治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吕泽于汉高帝八年(公元前199年)在征讨韩王信的战役中战死,而吕释之则于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3年)去世 。两人均早于刘邦(公元前195年去世)离世,这一时间点并非偶然。
吕泽战死的背景与刘邦削弱诸侯王的政策密切相关。韩王信是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汉朝建立后被封为韩王。然而,刘邦认为韩王信的封地北靠巩县、洛阳,南逼宛县、叶县,战略位置太过重要,可能威胁中央政权。因此,刘邦在公元前199年亲自率军征讨韩王信,而吕泽也被派往前线参战。
有学者推测,吕泽的战死可能是刘邦削弱外戚军事力量的策略之一。刘邦通过让吕泽率军平叛,既消除了吕氏军事威胁,又避免了直接清算引发的家族反抗。吕泽战死后,刘邦迅速推进废太子计划,进一步印证了这一推测。
吕释之的死亡时间则更为微妙。他死于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3年),此时刘邦已因讨伐英布而病情加重。吕释之的死亡可能与其长期参与政治博弈导致的健康问题有关,也可能与刘邦对吕氏的间接压力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吕释之去世时,刘邦尚未去世,吕后仍需依赖吕释之的政治智慧来维护家族地位。
五、家族影响:从荣耀到覆灭吕泽和吕释之的早逝对吕氏家族的政治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两人去世后,吕后通过追封和分封其子,试图延续吕氏的政治影响力。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吕后追谥吕泽为"令武",称周吕令武侯;汉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又追封吕泽为王爵,谥号"悼武",称吕悼武王 。
吕释之则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去世,谥号"康",称建成康侯。汉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吕释之的儿子吕禄被封为赵王,追尊吕释之为赵昭王 。这些追封和分封行为,反映了吕后试图通过家族纽带巩固权力的努力。
然而,吕泽战死切断了吕氏与军事集团的直接联系,吕后只能依赖宫廷权术(如招揽商山四皓)维持权力,而无法依靠军队对抗功臣。吕释之早逝则使吕后失去了一位关键的政治盟友,尽管其子吕禄、吕产继承爵位,但缺乏父亲的政治智慧,最终在吕后死后被周勃、陈平等功臣集团迅速铲除。
吕氏家族的覆灭始于吕后去世后的权力真空。吕后在世时,通过精细的布局操控了所有的朝政大权,但她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却软弱无力,无法有效统治国家。吕后去世后,朝中权力迅速失衡,原本依附吕后的权臣开始各自为政,地方豪强也联合起来向朝廷施压,要求削弱吕家势力。
公元前180年九月,吕产(吕泽之子)被诛杀,吕国随后被废除建制,封地重新划归中央政府管辖 。吕氏家族的覆灭仅仅在吕后去世三个月后就完成了,长安城内,功臣集团与刘氏宗室联合起来,迅速清除了吕氏的政治影响。
六、历史评价:被遗忘的开国功臣吕泽和吕释之在正史中的记载相对较少,这与他们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不成正比。司马迁在《史记》中仅简单提到"吕泽发兵佐高祖定天下",而吕释之则更是被误记为"吕泽",直到后世学者才纠正这一错误。
吕氏兄弟记载缺失的原因可能与吕氏家族的覆灭有关。后世汉朝统治者对吕家持否定态度,虽无法抹杀吕后的历史地位,却可以淡化其家族成员的功绩。正如《史记》所言:"吕氏雅故本推毂高帝就天下,功至大。" 这"功至大"三字,或许就是历史给这位神秘人物的最后注解。
然而,从现有史料和学者考证来看,吕氏兄弟在汉初政治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吕泽的军事贡献为刘邦提供了关键支持,而吕释之的政治权谋则成功维护了太子之位。两人虽未留下单独的传记,但他们的事迹却通过部将的事迹和吕后集团的兴衰得以间接呈现。
在汉初权力平衡的格局中,吕氏兄弟是刘邦制衡功臣集团和刘氏宗室的重要工具。刘邦通过分封吕氏为侯(而非王),既利用其制衡功臣,又防止其坐大,体现了"外戚—功臣—宗室"三角平衡的精密设计。吕泽战死和吕释之早逝,虽然避免了被刘邦清算的命运,但也为日后吕氏家族的覆灭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