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从绿林到开平王:常遇春的开国伟业与猛将风范

明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的柳河川(今河北承德境内),暑气未消,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军营的宁静。北伐大军的营帐内,主
明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的柳河川(今河北承德境内),暑气未消,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军营的宁静。北伐大军的营帐内,主帅常遇春正披甲复盘战事,突然喉头一阵腥甜,一口鲜血喷溅在案前的军图上——那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从北平到开平的征战路线,还残留着漠北风沙的痕迹。这位四十岁的鄂国公,右手仍紧握着那柄伴随他征战十余年的虎头湛金枪,枪缨上的血迹早已凝结成暗红。弥留之际,他眼前闪过采石矶上驾着小舟奋勇登岸的身影,闪过鄱阳湖上挥舞长枪斩杀敌将的瞬间,闪过攻克元大都时百姓夹道欢呼的场景。当副将郭英率军营御医赶到时,常遇春已气若游丝,他望着北方漠北的方向,艰难吐出“肃清残寇”四字,便轰然倒在帅椅上。这位自称“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的猛将,最终倒在了北伐凯旋的归途,留给大明王朝一段“勇冠三军、功盖华夏”的悲壮传奇。

从怀远乡间的习武少年,到绿林山寨的亡命之徒,从朱元璋麾下的先锋官,到北伐灭元的开国猛将,常遇春的一生,是大明开国史上最富血性的戎马史诗。他出身寒微,却天生神力、武艺超群,凭一身勇力在乱世中崭露头角;他弃盗投明,得朱元璋慧眼识珠,从此南征北战,未尝一败,赢得“常十万”的赫赫威名;他勇冠三军,每次作战都冲锋在前,采石矶奇袭、鄱阳湖血战、北伐扫北,每一场硬仗都留下他悍勇的身影;他性情刚猛,却治军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军心与民心。虽英年早逝,未及见证大明盛世的全貌,但他为大明王朝打下的半壁江山,足以让他跻身中国古代名将之列。常遇春的一生,是猛将的崛起之路,更是乱世英雄凭勇力与忠诚书写的传奇篇章。

 

怀远侠影:从习武少年到绿林好汉

元至顺元年(1330年),常遇春出生于濠州怀远(今安徽怀远)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怀远地处淮河中游,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民风彪悍,尚武之风盛行。常遇春的父亲常六六是个朴实的农民,却深知乱世之中,唯有武艺高强才能自保,便省吃俭用,送常遇春去当地武馆习武。常遇春天生神力,悟性极高,无论是刀枪剑戟还是弓马骑射,一学便会,很快便在同门中崭露头角。

少年时期的常遇春,身高八尺,腰阔十围,手持一柄百斤重的虎头湛金枪,能开三石硬弓,箭无虚发。他性格豪爽,重情重义,在乡间颇有侠名。据《明史·常遇春传》记载,一次,当地恶霸欺压百姓,抢夺民女,常遇春得知后,单枪匹马闯入恶霸府邸,将恶霸及其党羽打得落花流水,救出了民女。从此,“怀远侠士常遇春”的名声便在周边地区传开,许多贫苦百姓都来投奔他,希望能得到他的庇护。

元至正年间,天下大乱,黄河决口,瘟疫横行,元廷的统治摇摇欲坠。怀远地区也遭受了严重的灾害,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常遇春家中也断了粮,为了活命,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四处闯荡。当时,怀远附近的巢湖一带,有一支以刘聚为首的绿林队伍,人数众多,靠劫掠官府和富商为生。常遇春听闻后,便前往投奔刘聚。

刘聚见常遇春身材魁梧、武艺高强,十分高兴,当即任命他为头目,让他率领一支队伍四处劫掠。常遇春凭借过人的武艺和胆识,每次劫掠都能满载而归,很快便得到了刘聚的信任和重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常遇春逐渐发现刘聚胸无大志,只知劫掠钱财,并无推翻元廷、拯救百姓的抱负。常遇春心中有着远大的理想,他不想一辈子做个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便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渡过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准备向江南地区发展。常遇春当时正率领队伍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一带劫掠,听闻朱元璋的起义军“不掠民财、不害百姓”,且朱元璋知人善任、胸怀大志,便决定前往投奔朱元璋。他对身边的亲信说:“刘聚只知打家劫舍,终非长久之计。朱元璋雄才大略,乃当世英雄,我们若能投奔他,必能成就一番大业。”

常遇春率领亲信前往太平投奔朱元璋,朱元璋见他身材魁梧、气势不凡,便问他:“你来自绿林,想必是为了富贵而来。如今我军粮草匮乏,恐怕难以满足你的需求。”常遇春回答说:“我并非为了富贵而来,而是听闻将军胸怀大志,欲拯救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我愿追随将军,效犬马之劳。若能为将军建功立业,纵使战死沙场,我也心甘情愿。”朱元璋见他言辞恳切,且目光坚定,便接纳了他,任命他为先锋官,让他跟随自己征战。

采石扬威:从先锋官到军中猛将

常遇春投奔朱元璋后,很快便迎来了证明自己的机会。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朱元璋率领起义军进攻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境内)。采石矶是长江沿岸的重要渡口,地势险要,元军在采石矶部署了大量兵力,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还在江面上布置了许多战船,企图阻止起义军渡过长江。

起义军多次向采石矶发起进攻,都被元军击退,伤亡惨重。朱元璋见强攻难以取胜,十分焦急。常遇春见状,主动请缨,请求率领一支精锐部队从水路发起进攻。朱元璋问他:“元军战船众多,防御严密,你如何能突破他们的防线?”常遇春回答说:“我愿驾一叶小舟,直冲元军战船,趁其不备,登上采石矶城头,为大军打开缺口。”朱元璋见他信心十足,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常遇春挑选了数十名水性极佳、武艺高强的士兵,驾着一艘小舟,直冲元军的战船阵列。元军见常遇春的小舟孤军深入,便集中火力向小舟射击,箭矢如雨点般密集。常遇春手持虎头湛金枪,左右挥舞,将箭矢纷纷打落。他驾着小舟,灵活地穿梭在元军的战船之间,很快便逼近了采石矶城头。

当小舟靠近城头时,常遇春手持长枪,用力一撑,纵身一跃,跳上了采石矶城头。元军士兵见常遇春单枪匹马登上城头,纷纷围了上来。常遇春毫无惧色,挥舞着虎头湛金枪,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他接连斩杀了数十名元军士兵,将元军的防御阵型冲得七零八落。朱元璋见常遇春得手,立即率领大军发起进攻,起义军将士士气大振,奋勇冲锋,很快便攻克了采石矶。

采石矶之战,常遇春一战成名,朱元璋对他更加赏识,将他提拔为总管府先锋,让他统领更多的兵力。此后,常遇春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领大军进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常遇春担任大军的前锋。集庆是元军在江南的重要据点,兵力雄厚,防御严密。常遇春率领军队率先对集庆发起进攻,他身先士卒,率领士兵攀上城墙,与元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在常遇春的带动下,起义军将士奋勇作战,最终攻克集庆,杀死元军守将福寿。占领集庆后,朱元璋改集庆为应天府,以此为都城建立了自己的割据政权,常遇春则因战功被任命为中翼大元帅。

定都应天后,朱元璋制定了“先灭陈友谅,再除张士诚,最后北伐灭元”的战略方针,常遇春成为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执行者。当时的江南地区,陈友谅占据湖广、江西等地,兵力最强,野心最大,是朱元璋最危险的敌人。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率领十万大军,乘坐数百艘楼船顺江而下,直扑应天府,企图一举消灭朱元璋。面对陈友谅的强大攻势,应天城内人心惶惶,许多将领主张投降或逃跑。常遇春与徐达、刘基力主抵抗,常遇春对朱元璋说:“陈友谅虽然兵力强大,但他骄傲轻敌,军纪涣散,只要我们采用正确的战术,一定能够击败他。我愿率领一支军队,埋伏在龙湾,趁陈友谅军队进入埋伏圈后,发起突然袭击,必能大破敌军。”

朱元璋采纳了常遇春的建议,让他与徐达率领军队埋伏在龙湾。朱元璋则让与陈友谅有旧交的将领康茂才诈降,引诱陈友谅率军前往龙湾。陈友谅果然中计,率领大军前往龙湾。常遇春见陈友谅的军队进入埋伏圈,立即下令发起进攻。他率领军队奋勇作战,与陈友谅的军队展开激烈的厮杀。在战斗中,常遇春身先士卒,亲手斩杀了陈友谅的多名将领,起义军将士士气大振,奋勇冲锋。最终,常遇春与徐达率领军队大败陈友谅,斩杀敌军数万人,缴获战船数百艘。龙湾之战,常遇春再次立下大功,成为朱元璋麾下不可或缺的猛将。

江南鏖战:横扫群雄的沙场利刃

龙湾之战后,常遇春与陈友谅展开了长达三年的拉锯战。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乘坐数千艘楼船,围攻朱元璋控制的南昌。南昌守将朱文正率领数万士兵坚守八十五天,为朱元璋调集兵力赢得了时间。同年七月,朱元璋率领二十万大军前往救援,常遇春担任大军的副先锋,与徐达一起统领军队,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战——鄱阳湖之战。

在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的楼船高大坚固,却机动性差;朱元璋的战船小巧灵活,却火力不足。陈友谅凭借楼船的优势,向朱元璋的水军发起猛烈进攻,朱元璋的军队节节败退。常遇春见形势危急,对朱元璋说:“陈友谅的楼船虽然高大,但首尾相连,机动性差,我们可以采用火攻战术,烧毁他的楼船。”朱元璋采纳了常遇春的建议,让他率领数十艘战船,装满干草、火药,趁东南风大作时冲向陈友谅的水军大营。

常遇春亲自率领战船冲向陈友谅的大营,他手持虎头湛金枪,站在船头,指挥士兵划桨。陈友谅的士兵见常遇春的战船冲来,纷纷向战船射击,箭矢如雨点般密集。常遇春毫无惧色,挥舞着长枪,将箭矢纷纷打落。当战船靠近陈友谅的楼船时,常遇春下令士兵点燃干草和火药,然后率领士兵跳上陈友谅的楼船,与元军展开激烈的厮杀。火借风势,迅速蔓延,陈友谅的楼船接连被烧毁,士兵死伤无数。在战斗中,常遇春的眼睛被箭矢射中,他拔出箭矢,简单包扎后,继续指挥战斗。起义军将士见常遇春如此英勇,士气大振,奋勇冲锋。激战中,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先后战死,军心大乱。经过三十六天的激战,朱元璋最终击败陈友谅,陈友谅在突围时被流矢射杀。鄱阳湖之战后,朱元璋彻底消灭了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成为江南地区的霸主,常遇春因战功被封为中书平章政事。

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将矛头指向了张士诚。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大军进攻张士诚控制的淮东地区。常遇春率领军队进攻泰州,泰州是张士诚在淮东的重要据点,防御严密。常遇春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先派军队佯攻泰州东门,吸引元军兵力,然后集中主力猛攻泰州西门。元军果然中计,将主力调往东门,常遇春率领大军趁机攻克泰州西门,进入泰州城。经过激烈的巷战,常遇春率领军队攻克泰州,斩杀张士诚的将领严再兴。

攻克泰州后,常遇春率领军队继续进攻高邮。高邮是张士诚的老巢之一,兵力雄厚,防御坚固。常遇春率领军队对高邮发起猛烈进攻,双方在高邮城外展开激烈的厮杀。张士诚的将领俞通海率领军队坚守高邮城,多次击退常遇春的进攻。常遇春见强攻难以取胜,便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派军队包围高邮城,切断高邮与外界的联系,然后派人引诱张士诚的援军前来救援。张士诚果然派将领吕珍率领大军前来救援高邮,常遇春率领军队在中途设伏,大败吕珍的援军,斩杀敌军数万人。高邮城内的守军见援军被击败,士气低落,常遇春率领军队趁机发起总攻,攻克高邮。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徐达与常遇春率领大军进攻张士诚的都城平江(今江苏苏州)。平江是张士诚的核心据点,防御严密,张士诚率领十万大军驻守平江。常遇春率领军队进攻平江的阊门,阊门是平江的重要城门,防御坚固。常遇春率领军队对阊门发起猛烈进攻,他身先士卒,率领士兵攀上城墙,与张士诚的军队展开激烈的肉搏战。在战斗中,常遇春的手臂被刀砍伤,他简单包扎后,继续指挥战斗。经过十个月的围攻,常遇春率领军队攻克阊门,徐达率领军队攻克葑门,朱元璋的军队蜂拥而入,平江城破。张士诚率领残部在城内与朱元璋的军队展开巷战,最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至此,朱元璋彻底统一了江南地区,常遇春因战功被封为鄂国公。

北伐扫北:恢复中华的开国伟业

统一江南后,朱元璋开始筹备北伐灭元的大业,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北伐是朱元璋统一全国的关键战役,也是常遇春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篇章。在北伐前,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了周密的战略计划:第一步,攻占山东,切断元廷的左膀右臂;第二步,进军河南,控制潼关,封锁元军的西退之路;第三步,攻克元大都(今北京),推翻元廷的统治;第四步,肃清北方残余势力,统一全国。常遇春与徐达坚决执行这一战略计划,率领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常遇春与徐达率领北伐军从应天府出发,首先进攻山东。山东是元廷在中原的重要据点,兵力雄厚。常遇春率领军队进攻沂州(今山东临沂),沂州守将王宣、王信父子是元廷的亲信,率领军队坚守沂州城。常遇春率领军队对沂州发起猛烈进攻,王宣、王信父子见北伐军兵力强大,便假意投降,企图拖延时间,等待援军。常遇春识破了他们的阴谋,将计就计,假装接受他们的投降,然后率领军队趁其不备,攻入沂州城,斩杀王宣、王信父子,攻克沂州。

攻克沂州后,常遇春率领军队继续东进,先后攻克青州、莱州、济南等地。在进攻济南时,济南守将脱因帖木儿率领元军坚守城池,常遇春率领军队对济南发起猛烈进攻。他采用“挖掘地道”的战术,派士兵在济南城墙下挖掘地道,然后将炸药放入地道中,点燃炸药,炸毁了济南的城墙。常遇春率领军队趁机攻入济南城,斩杀脱因帖木儿,攻克济南。至此,北伐军彻底占领了山东地区,切断了元廷的左膀右臂。

占领山东后,常遇春与徐达率领北伐军西进,进攻河南。河南是元廷的腹地,战略地位重要。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北伐军抵达河南汴梁(今河南开封),汴梁守将李克彝见北伐军兵力强大,不战而逃,常遇春与徐达率领军队顺利攻克汴梁。随后,常遇春率领军队进攻洛阳,洛阳守将脱因帖木儿(与济南守将同名)率领元军坚守城池。常遇春率领军队对洛阳发起猛烈进攻,双方在洛阳城外展开激烈的厮杀。在战斗中,常遇春率领军队率先攀上城墙,斩杀元军守将,徐达率领大军随后攻入城内,攻克洛阳。攻克洛阳后,常遇春率领军队西进,占领潼关,封锁了元军的西退之路。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在北伐军节节胜利的形势下,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明”,改元“洪武”,正式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任命常遇春为太保、中书平章军国重事,让他继续跟随徐达率领北伐军进攻元大都。同年七月,常遇春与徐达率领北伐军逼近元大都,元顺帝见大势已去,率领后妃、太子及亲信仓皇逃往漠北,结束了元朝在中原地区近百年的统治。八月,常遇春与徐达率领北伐军攻克元大都,朱元璋改元大都为北平,寓意“北方平定”。

攻克元大都后,常遇春与徐达率领北伐军继续肃清北方残余势力。当时的北方,元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率领数十万大军驻守太原,李思齐、张良弼等元将率领军队驻守陕西,对大明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常遇春与徐达决定先消灭扩廓帖木儿的军队,再肃清陕西的元军。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常遇春与徐达率领北伐军进攻太原,扩廓帖木儿率领大军迎战。双方在太原城外展开激烈的厮杀,战斗持续了数天,不分胜负。常遇春见硬拼难以取胜,便向徐达建议采用“夜袭”战术,挑选数千名精锐士兵,趁夜偷袭扩廓帖木儿的大营。徐达采纳了常遇春的建议,让常遇春率领士兵执行夜袭任务。

常遇春挑选了数千名精锐士兵,趁夜悄悄靠近扩廓帖木儿的大营。他亲自率领士兵冲入大营,大喊杀声。扩廓帖木儿毫无防备,大营被攻破,元军顿时陷入混乱。常遇春率领士兵奋勇作战,斩杀元军数万人,扩廓帖木儿率领残部逃往漠北。太原之战后,常遇春与徐达率领北伐军西进,进攻陕西。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北伐军抵达陕西西安,西安守将李思齐见北伐军兵力强大,不战而逃,常遇春与徐达率领军队顺利攻克西安。随后,常遇春率领军队进攻凤翔,凤翔守将张良弼率领元军坚守城池。常遇春率领军队对凤翔发起猛烈进攻,最终攻克凤翔,张良弼率领残部逃往甘肃。

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常遇春与李文忠率领大军北伐漠北,肃清北元残余势力。常遇春率领军队在锦州击败北元将领江文清,随后攻克全宁(今内蒙古翁牛特旗),斩杀北元将领也速。七月,常遇春率领军队攻克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俘获北元亲王、国公以下官员数千人,缴获大量的金银财宝、马匹和粮草。开平之战是北伐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彻底摧毁了北元的统治中心,为大明王朝北方边境的安全奠定了基础。

勇将遗风:功垂千古的历史印记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常遇春在从开平凯旋的途中,行至柳河川时,突然身患重病,暴病身亡,享年四十岁。常遇春病逝的消息传到应天府后,朱元璋悲痛万分,亲自前往城外迎接常遇春的灵柩,并下令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谥号“忠武”,赠三世皆王爵,将常遇春葬于南京紫金山之阴,与徐达的墓冢相邻,与朱元璋的明孝陵遥遥相对。朱元璋还亲自为常遇春撰写了碑文,称赞常遇春“勇冠三军,功盖天下,为开国第一猛将”。常遇春的葬礼规格之高,与徐达不相上下,在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中绝无仅有。

常遇春的历史功绩,首先体现在他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从采石矶之战到北伐灭元,常遇春率领军队南征北战,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据统计,常遇春一生经历了大小战役数百次,未尝一败,被誉为“常胜猛将”。他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勇猛善战上,更体现在战略战术的运用上,他提出的“火攻”“夜袭”“声东击西”等战术,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尤其是在鄱阳湖之战中,他身中数箭,仍坚持指挥战斗,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次,常遇春为大明王朝的军事制度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洪武初年,常遇春与徐达一起协助朱元璋创立了“卫所制度”,将全国军队分为卫、所两级,士兵平时屯田耕种,战时出征作战,实现了“兵农合一”,既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又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常遇春还十分重视军队的纪律建设,他制定了严格的军纪,规定“所到之处,不掠民财,不害百姓,不烧民房”,对违反军纪者严惩不贷。在他的严格管理下,北伐军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的军队,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支持。

常遇春的“勇冠三军”与“忠诚不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猛将”的代名词,受到了后世帝王与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朱元璋曾多次称赞常遇春:“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明成祖朱棣也说:“开平王常遇春,勇冠天下,忠勤不二,可为万世之猛将楷模。”在民间,常遇春的故事也广泛流传,如“采石矶奇袭”“鄱阳湖血战”“常十万横行天下”等故事,成为了民间文学的重要素材,展现了常遇春的猛将风范。

常遇春的英年早逝,虽然让他未能参与大明王朝后续的建设,但他的后代却受到了朝廷的优待。常遇春的长子常茂继承了郑国公的爵位,次子常升继承了开国公的爵位,常遇春的女儿还嫁给了太子朱标,成为太子妃。常氏家族成为了明朝历史上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延续了常遇春的荣光。

如今,常遇春的历史印记依然在中国大地上随处可见。南京的紫金山上,常遇春的墓冢保存完好,墓碑上刻着朱元璋亲自撰写的碑文,墓前的石人、石马栩栩如生,见证了这位开国猛将的辉煌一生。怀远的常遇春纪念馆,收藏了大量与常遇春相关的历史文物和资料,成为了后人缅怀常遇春的重要场所。此外,常遇春的故事还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电影、小说等多种文艺作品,如《大明英烈传》《常遇春传奇》等,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位猛将的传奇一生。

常遇春的一生,是一部短暂而辉煌的戎马史诗。他从怀远乡间的习武少年崛起为开国猛将,凭借过人的武艺与忠诚不二的品格,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勇冠三军”,展现了他的军事天赋;他的“忠诚不二”,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功绩却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之上,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朱元璋在常遇春墓碑上所写:“开平王常遇春,勇冠天下,忠勤不二,功垂千古,可为万世之猛将师表。”常遇春的传奇一生,将永远被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