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书坛多元发展的浪潮中,1970年生于湖北京山的罗彩华,以其对隶书艺术的深耕与突破独树一帜。她始终恪守“取法乎上”的师古理念,在墨色与碑帖的对话中,构建起兼具传统厚度与个人风格的书法语言体系,成为汉隶精神在当代的重要传承者。

“隶书之妙,首重笔意贯通。”书法家严树森的这句论断,恰是罗彩华艺术实践的核心准则。她的创作深深扎根于汉碑传统,从《乙瑛碑》的方整雄浑中汲取骨力,在《礼器碑》的瘦劲峻拔里锤炼锋芒,借《曹全碑》的秀逸流动涵养气韵,又从《张迁碑》的朴茂雄强中感悟沉厚。不同于机械摹形的临习者,她更着力挖掘汉代石刻特有的“金石气”与“篆籀意”,将篆隶交融的古雅意趣融入笔墨肌理,让每一处波磔转折都承载着汉隶高古浑穆的精神气象,使古老书体在当代书写中重焕生机。

观其近作,笔法的精到与结体的匠心尽显功力。起笔时藏锋逆入,恪守古法;行笔中中锋铺毫,力透纸背;收笔处或回锋沉稳、或出锋灵动,皆见法度。尤为亮眼的是对“燕尾”的处理——她摒弃唐代隶书的程式化束缚,回归汉隶自然生发的笔势,让横画在“蚕头雁尾”的经典形态中保留书写的随机性,避免了匠气的刻板,多了份鲜活的生命力。结体上,她融合《石门颂》的疏朗开阔与《史晨碑》的严谨规整,最终形成宽博中见精微、平正中寓奇崛的独特面貌,每一字皆如站立的君子,兼具风骨与温情。

在章法经营上,罗彩华对“气韵生动”的追求更显文人意趣。她深谙古人“计白当黑”的智慧,通过墨色的浓淡枯湿制造节奏变化,字与字间的呼应疏密相生,看似随性挥洒,实则处处暗藏匠心。这种处理让作品既拥有视觉上的张力,又不失笔墨间的雅逸,实现了形式美感与文化内涵的完美平衡。

在艺术创作之外,罗彩华更将培育后学视为己任。她从不空谈理论,而是以“锥画沙”“屋漏痕”等传统笔法术语为引,引导学员体悟笔墨质感;她反复强调“翰不虚动,下必有由”,让学习者明白每一笔的起落皆有依据。在她的指导下,众多书法爱好者得以跨越技法的门槛,窥见汉碑艺术的堂奥,真正理解隶书背后的文化精神。

如今,已在全国性展览中屡获殊荣的罗彩华,依旧保持着每日临池的习惯。在汉隶的方劲古拙与笔墨的流动飘逸之间,她不断校准自己的艺术坐标。“书法之道,贵在得古人之心而非仅得古人之迹”,这句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既是对自己艺术道路的总结,更是对传统书法当代转化的深刻思考。正是这份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让她的艺术生命始终充满活力,也为当代隶书创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探索方向。(编辑/庄顺荣 审核/胡德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