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91岁张学良老婆于凤至,含泪说出回国心愿

有没有想过,一个人可以有多执着?那种执着,能跨越半个世纪,穿越生死,却终究没能抵达终点?于凤至,这位张学良的前妻,用她的

有没有想过,一个人可以有多执着?那种执着,能跨越半个世纪,穿越生死,却终究没能抵达终点?于凤至,这位张学良的前妻,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在念叨着那个未能实现的愿望——回到祖国。这背后,是怎样的一生?又是怎样的遗憾?

说起来,于凤至这辈子,简直就是一部现实版的"为爱痴狂"。1923年,她嫁入张家,没摆少奶奶的谱,反倒像个操心的管家婆,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那时候的张家,谁能想到日后会有那么多风浪?她默默支持着张学良,在他背后撑着一片天,这种付出,换来了什么?我有时候会想,爱情里,付出真的会有回报吗?

1928年,张作霖突然走了,东北乱成一锅粥。张学良临危受命,压力山大。这时候,于凤至又站了出来,帮着安抚家人,处理各种关系,让张学良能专心应对外面的世界。说实话,这种"贤内助"的角色,放在今天,可能有人会说"太卑微了",但那时候的她,似乎从来没想过这些,只知道"他是我的丈夫,我该支持他"。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被软禁。于凤至当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放下所有事,四处奔走想办法。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她的努力石沉大海。更让人揪心的是,1937年,她被查出乳腺癌。医生建议她去美国治疗,她二话不说就收拾行李走了。谁能想到,这一去,就是几十年?

在美国的日子,于凤至可没少遭罪。先是三次大手术,差点把命搭进去,好不容易身体好转,又要操心三个孩子的抚养问题。一个人,在异国他乡,面对这一切,得有多坚强?我有时候想,换作是我,可能早就崩溃了。但她没有,她挺过来了。

更让我佩服的是,她还惦记着张学良留下的资产。没学过法律的她,硬是自学相关知识,跟那些人周旋,保住了不少房产和产业。这是为什么?就为了有一天能带着这些东西回去,交给张学良。这种执着,真的让人动容。

本以为治好病、保住资产就能回国了,可世事难料。一晃几十年过去,从青丝到白发,于凤至在美国的日子越来越孤独。身边没多少亲近的人,只能靠翻看老照片,回忆家乡的景致。这种思乡之情,恐怕只有漂泊在外的人才能体会吧?

1988年,事情似乎有了转机。两岸关系缓和,中央得知于凤至的情况,特意安排人员联系她,表示要接她回国定居。消息传来时,她正靠在窗边看老照片,得知这个消息,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她说"我要回去"。这句话,包含了多少年的期盼啊!

那段时间,她满心期待着回国,特意让人收拾行李,把珍藏多年的老物件都打包好。还常常打听国内的情况,问家乡变了没,百姓过得怎么样。眼里满是憧憬,身体也因为这个期待,多了些精神头。可命运似乎跟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就在筹备回国期间,她的病情突然加重,医生说她身体状况经不起长途奔波。这个消息,对她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看着收拾好的行李,她没抱怨,只是轻声说"等我好点,一定要回去"。这份执着,真的让人心疼。

1990年3月,于凤至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临终前,她手里还紧紧攥着那张老照片,叮嘱身边人,一定要把自己的骨灰带回祖国。要是暂时没法回去,就先妥善寄存,等有机会,务必葬在祖国故土。还盼着能和张学良葬在一起,了却这辈子的心愿。

后来,她的骨灰按遗愿暂时安置在美国,直到今天,仍未被带回国内。一个漂泊了一生的游子,最终没能回到故土。这背后,是怎样的遗憾?又藏着多少无奈?

有时候我会想,人生是不是就是这样,越是渴望的,越是难以实现?于凤至这一生,为爱付出,为家操劳,为归乡期盼,却终究没能如愿。可回头看看,她的那份执着,那份对祖国的眷恋,不也正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吗?若是你,能理解她的心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