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品牌扶摇】周松:品牌赋能 让好产品卖个好价钱

山水环绕,江峡相拥,重庆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孕育了无数“土特产”,如今,他们正转化为一张张代表巴渝特色的金名片。9月18

山水环绕,江峡相拥,重庆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孕育了无数“土特产”,如今,他们正转化为一张张代表巴渝特色的金名片。

9月18日,中国品牌融媒中心记者(以下简称中品记者)对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周松进行了专访,探寻重庆农业品牌高质量发展路径。

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周松

中品记者:

重庆坐拥丰富的农业资源与物种资源,在这几年农业品牌打造的过程中,如何把“土”的独特之处,转化为“特”的优势,并进一步发展为品牌?

周松:

重庆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大城大乡全国典型,大山大水特征明显,农业资源禀赋丰富多样。可以说重庆这方水土,不仅养育了重庆人的性格,也孕育出了极具特色的“土特产”。

近年来,我们围绕“建设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主线,以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为牵引,聚力打造“3+6+X”农业产业集群,先后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个、农业创新平台14个,汇聚院士、专家近300人,建设生猪、脆李、柑橘等产业大脑7个,建成智慧农业基地600余个,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立足重庆“土特产”资源禀赋,充分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把好品质转化为好品牌,是当前我们培育壮大巴渝“土特产”品牌矩阵的主要方向。

近年来,我们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着力深化品牌建设:一是聚焦“选出来”,开展巴渝“土特产”名优百品评选活动。通过市民接受度、市场接受度、专家大众评审,选出重庆的优质农产品。入选的巴渝“土特产”名优百品,将优先享有LOGO授权、媒体宣传、直播带货、金融支持、政策倾斜等多重支持。推动“土特产”从“提篮小卖”向“品牌溢价”跨越,全面提升巴渝“土特产”竞争力、影响力,让“土特产”真正变成富民兴村的“金字招牌”。

二是聚焦“提上来”,持续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坚持提升品牌与提升产业相结合,构建了以“市级+区县级”区域公用品牌为主体的巴渝“土特产”品牌矩阵。继续培育壮大“巴味渝珍”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开展金标、银标商标注册保护,通过认证体系、品牌内涵、营销矩阵、渠道铺设等措施持续提升“巴味渝珍”品牌辨识度和影响力。

三是聚焦“走出去”,高质量推动“土特产”产销对接活动。通过持续举办“巫山脆李”“奉节脐橙”等高质量发展推介活动及高规格订货会,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积极组织巴渝名优“土特产”参加中国农交会、西部农交会等全国综合性大型展会,创新推动“土特产”进热门景区、城市地标品牌专区专柜等,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有效带动农户持续增收。

中品记者:

巴渝“土特产”名优百品评选活动备受关注,首批入选名单即将公布。评选活动基于怎样的行业背景和发展需求?对于重庆“土特产”的品牌化培育将产生哪些推动作用?

周松:

重庆虽拥有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生态,但“土特产”品牌培育仍存在品牌不聚焦、好产品难以卖出好价格等问题,如何提升品牌溢价,推动优质优价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产业发展适应新型消费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是我们启动巴渝“土特产”名优百品评选活动的主要背景。

另一方面是为了提升重庆农业对外影响力。重庆作为网红城市,有“雄起山水,新韵重庆”的城市宣传口号,我们希望农业领域也能为提升全市影响力与知名度贡献力量。

此次评选活动,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全面评选与深度营销、提升品牌与壮大产业相结合,以评选促产业升级,以标准树行业标杆,以场景拓市场消费,2025—2027年,累计评选100款巴渝名优“土特产”。

力争到2027年底,实现入选“土特产”年度销售额提升10%以上,综合溢价率提升15%以上,带动100家以上新型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带动100万户以上农户增收。

通过评选活动,加快培育出一批对外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文化底蕴深厚的巴渝名优“土特产”,从而有效带动农户持续增收。

中品记者: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如何将农业品牌打造深度融入“三农”工作,从产业规划、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多方面协同推进?目前取得哪些显著成效?

周松:

全市谋划“36316”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体系。即着力打造优质粮油、山地果蔬、生态畜牧等3个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调味品、茶叶、中药材、生态渔、火锅食材、三峡柑橘6个五百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奉节脐橙、巫山脆李、涪陵榨菜等3个土特产“金名片”产业集群,重庆小面、城口老腊肉、重庆卤味、永川秀芽、潼南柠檬、丰都肉牛、石柱黄连等16个成长型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更加高质高效。

我们制定推动了奉节脐橙、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及荣昌猪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计划通过这一举措,助力整体特色产业发展。在政策支持方面,不撒“胡椒面”,聚焦重点领域,以此推动整个产业提档升级。

同时,立足重庆独特资源禀赋和生态特色农业发展实际,围绕农业品牌建设,不断加强顶层设计。

以“三品一标”为抓手,加大对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补齐产业短板弱项,推动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提升供给质量,不断夯实品牌发展根基;强化与国内外主流新闻媒体、网络新媒体合作,建立品牌宣传矩阵,策划品牌推广活动,组织开展专题报道,提高传播声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巴渝名优“土特产”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积极鼓励区县依托公路、铁路、港口客运场站、高速公路服务区、酒店等,设立品牌消费体验馆、电商直播基地、产地品牌直营店等,不断创新营销服务体系,拓宽市场渠道;指导区县建立品牌管理监督机制,制定品牌管理办法,加强品牌授权管理和产权保护,不断强化品牌管理,提升品牌建设成效。

以巫山脆李为例,当地立足千年种植传统和独特气候优势,创新构建脆李“一条链”协同、“一体化”提质、“一站式”服务产业发展体系,全面做好“土特产”文章。2025年,全县种植巫山脆李30万亩,综合产值突破21亿元,带动6万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巫山通过发展脆李,实现了促农增收、强县富民的目标。

中品记者:

重庆市构建以“巴味渝珍”“三峡牌”为龙头的“1+1+50+N”农产品品牌体系,区域公用品牌在这一品牌体系中扮演什么角色?目前该品牌体系构建情况如何?

周松:

近年来,重庆已构建起以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为龙头,“奉节脐橙”“涪陵榨菜”“巫山脆李”等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的农业品牌体系。

全市拥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48个,绿色食品企业1119家,产品2727个,地理标志农产品70个,有机认证157家企业、335个产品,重庆名牌农产品599个。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荣昌猪、江津花椒、酉阳茶油、大足黑山羊等7个品牌纳入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万州古红桔、南川方竹笋、丰都牛肉等14个农产品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4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单》。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授权企业291家、产品713个,年销售额超40亿元,实现38个区县主导产业产品全覆盖、全上网、全调度。全市农业品牌建设已经走出了一条“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闯出一方市场”的品牌赋能农业新路。

中品记者:

重庆市建设生猪、脆李、柑橘等一批产业大脑,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新模式。该模式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了哪些可量化的成效?

周松:

数字化浪潮的大背景下,智慧农业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借助数字化手段为农业发展赋能。

结合重庆山地特色农业的特点,我们谋划了“产业大脑+未来农场”的耦合发展模式。目前,围绕重庆特色产业,我们已上线生猪、脆李、柑橘、柠檬、肉兔等领域的“产业大脑”。

“产业大脑”是打通政府侧、市场侧、社会侧、企业侧这“四侧”数据与资源,并融合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创新链,通过“四侧”与“四链”的协作协同,构建起其核心能力。

当然,“产业大脑”建设较为复杂,当前我们仅开展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已通过数字化手段覆盖从品种选择、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的全环节,形成闭环,为农业生产、经营、销售全过程赋能,目前应用效果良好。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谋划建设60个“未来农场”,涵盖未来菜场、未来猪场、未来果园、未来鱼场等多种类型。“未来农场”作为“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模式中的关键节点与末端载体,与“产业大脑”形成双向赋能的发展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我们巫山脆李“产业大脑+未来农场”的模式,已被国家大数据局列为现代农业领域的典型案例,这一成果十分难得,全国仅有8个案例入选。

中品记者:

近年来,江津青花椒、潼南柠檬、巫山脆李等重庆特产成功走出国门,在国际化进程中,突破了哪些关键瓶颈?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增强重庆特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周松:

好的产品,一定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让全球消费者都能享用,这是我们明确的愿景。

基于此,我们立足重庆本地特色,坚持将优质产品推荐出去,正积极谋划并推动土特产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例如,石柱的莼菜如今主要销往日本,每年订单规模约1亿元;同时,这款莼菜也已进入国内罗森、盒马等超市门店,一小盒售价10元,价格还不便宜,但销量非常好。

此外,我们还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这一重要物流通道,联合各类外贸企业,进一步助力更多重庆农产品出海。

当前虽已有部分农产品实现出口,但整体发展空间仍十分广阔,未来我们还需持续发力,不断扩大重庆特色农产品的国际影响力与市场份额。

中品记者: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重庆如何结合自身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下好“先手棋”?

周松:

当前,我们正积极谋划“十五五”农业农村规划,其中农业品牌的培育与建设是规划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板块,目前已开展相关调研工作并形成初步思路,构建一套多层次的农业品牌矩阵,以此推动重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在品牌体系设计上,首先是市级层面,我们拥有全市统一的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将其作为全新的公用品牌核心;同时,此前提及的奉节脐橙、巫山脆李、涪陵榨菜等单品品牌,也纳入市级品牌体系统筹打造。其次是区县层面,鼓励各区县结合自身特色,围绕本地优势产品,培育打造专属的区县级特色品牌。此外,我们将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重视品牌建设、加大品牌投入,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品牌。通过协同发力,最终形成层次分明、相互支撑的农业品牌矩阵,为重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城口老腊肉年产量突破至1.2万吨,年产值突破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