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南海海域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母在短短30分钟内,接连发生两起军机坠毁事故,MH-60R“海鹰”直升机与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相继坠入海中。
机上5名机组人员虽全部获救,但这起罕见的连环事故,让美军在全球面前颜面扫地。随着调查逐步深入,特朗普最初猜测的“燃油问题”被正式推翻,更多隐藏在事故背后的美军深层困境,也被一一揭开。
要知道,事发海域距中国中建岛仅120海里,位于“九段线”内侧,正是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的发生地,地缘意义极其敏感。美军机在这片海域密集出事,绝非偶然,而是其全球霸权战略“反噬”的必然结果。

这两起事故的发生,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连环翻车”,每一个细节都透着仓促与混乱。当地时间14时45分,隶属第73直升机海上打击中队的MH-60R“海鹰”直升机率先出事。
它从“尼米兹”号航母起飞后不久,就突然失控坠海,3名机组人员靠着自动充气筏漂浮12分钟后才被救起。让人没想到的是,仅仅半小时后的15时15分,第二起事故接踵而至。
第22战斗攻击机中队的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在弹射起飞过程中突发故障,两名飞行员紧急弹射逃生,15分钟后被舰载搜救直升机吊回航母。事发时,这架战机还挂载着AIM-9X空对空导弹和空油箱,正执行安全警戒任务。
更值得玩味的是,“尼米兹”号作为美军现役最老旧的核动力航母,1975年就已服役,原本计划2026年退役,这次南海部署本应是它的“谢幕之旅”。谁能想到,最后却以“半小时连坠两机”的尴尬方式,在全球面前刷了波“存在感”。
事故发生后,“尼米兹”号紧急取消了原定的夜间飞行科目,演习总架次直接削减20%,还被迫提前结束部署,准备返回美国华盛顿州。这场原本用来“秀肌肉”的巡航,最终变成了暴露短板的“公开处刑”。

事故发生后,前总统特朗普第一时间跳出来“甩锅”,暗示事故可能与燃油质量有关,一度把舆论焦点引向了美军后勤保障。但很快,美军的调查结果就狠狠打了脸。
俄罗斯军事观察网报道称,美军已对“尼米兹”号航母上的燃油保障分队军人展开问询。这些军人明确作证,坠毁的两架军机使用的燃料,和其他舰载机完全相同,而且所有舰载机都从同一储油罐加注燃油。
更关键的是,其他舰载机飞行都正常,没有出现任何异常。实验室对航空燃油样本进行了3天的分析,也没有发布任何关于燃油质量低劣的报告,燃油问题被正式排除。
排除了这个无关因素后,美军不得不正视真正的问题,综合多方信息,三大导致事故的核心原因逐渐清晰:
第一个是装备老化+零件拼凑。“尼米兹”号已经服役近50年,远超最初设计寿命,舰体构造出现“不可修复的锈蚀”,核心设备老化问题根本根治不了。坠毁的MH-60R直升机已服役近20年,长期在南海高盐高湿环境中执行任务,机械磨损本就严重。更离谱的是,“尼米兹”号部署前因为F-35C零件短缺,竟然从同级舰抽调了2台F/A-18主液压泵和1部直升机主减速器当备件,涉事两机相当于用着“二修件”在飞,可靠性大幅下降。
第二个是人员疲劳+士气低落。“尼米兹”号上的第5航空联队已经连续执勤7个月,飞行员月平均飞行时数只有14.7小时,远低于海军最低标准的18小时。长期高强度部署让官兵们身心俱疲,而美国政府此前的预算僵局,还导致地勤人员延迟领薪,不少人甚至要靠贷款或救济度日,士气低落到了极点。军事专家张军社直言,这种状态下,官兵很容易出现操作疏忽,遗漏必要的检查程序。
第三个是高强度部署+精神紧张。事故当天,为了配合与加拿大“温哥华”号的编队行动,“尼米兹”号航母24小时内放飞回收了78架次舰载机,创本轮部署新高。直升机坠海后,航母没有暂停作业,反而立刻弹射战斗机补位,这种高强度节奏直接增加了机械故障和操作失误的概率。更重要的是,美军在南海频繁开展针对中国的实战化演练,官兵们“做贼心虚”,怕遭到中方反制,精神高度紧张,操作时很容易出错。

这次“尼米兹”号的连环坠机事故,看似是偶然的操作失误,实则是美军全球霸权战略“自我消耗”的必然结果。这些年,美军深陷“全球布势”的困境,中东、乌克兰、亚太多线牵制,兵力严重紧张,只能让老旧装备“超期服役”,让官兵“疲于奔命”。
美军的国防预算虽然高达8860亿美元,但架不住全球部署的巨大消耗,军备更新速度远跟不上损耗。造船业衰退导致舰艇维修延迟,新一代福特级航母服役多次推迟,只能靠“尼米兹”级这样的老旧航母撑场面。2024年“杜鲁门”号航母在中东4个月内损失3架F/A-18战斗机,2022年“卡尔文森”号F-35C战机坠海,都是同样的问题。
而南海这片海域,本身就不是美军可以肆意撒野的“秀场”。这里气候复杂、磁场变化剧烈,对军机导航与通信系统构成天然挑战;中方在南海拥有完善的雷达与电子监测系统,美军舰机靠近时,一举一动都在掌控之中。美军想要在这里“炫耀武力”,本身就要承担极高的风险。
事故发生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明确表态,中方注意到有关报道,若美方提出请求,愿从人道主义角度提供必要协助。同时,中方也直指问题核心:“美方频繁派遣舰机到南海炫耀武力,是引发海上安全问题、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的根源。”
有意思的是,此次救援过程中,中美还出现了“静默配合”的场景。中方舰艇根据AIS信号减速转向,提供外围警戒,还通过VHF 16频道用英文通报“无阻碍救援、无需协助”。美海军官方声明中,也首次使用“感谢附近中国舰艇的专业行为”这样的表述,算是罕见的正面评价。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军会收敛挑衅行为。不过从现实来看,美军的“肌肉”已经越来越难秀了。这次事故后,国会要求海军在30日内提交《舰载机零备件拆借评估报告》,后续南海巡航密度大概率会下调。而“尼米兹”号的提前退役,也让美军在印太可立即调动的航母降至2艘可用,实力大打折扣。
军事专家宋忠平说得好:“美军表面上是‘军事霸主’,但实际上,即便拥有11艘航空母舰,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也早已力不从心。” 一天内两架战机坠毁虽令人震惊,但并不令人意外。

美军机连续坠入南海的事故,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军“外强中干”的真实面目。所谓的“军事霸权”,在长期的全球扩张和高强度部署下,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裂痕。装备老化、人员疲惫、士气低落,这些问题不是靠一次两次的预算增加就能解决的。
南海是和平之海,不是美军“秀肌肉”的“狂野西部”。中方始终坚守和平合作的立场,致力于维护地区稳定与发展。而美军频繁在南海开展抵近侦察、实战演练,不断挑衅滋事,不仅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也让自己陷入了“自我消耗”的困局。
这次的30分钟连坠两机,应该给美军敲响警钟。如果继续执迷于霸权思维,不收敛挑衅行为,未来恐怕还会面临更多“肌肉拉伤”的尴尬局面。毕竟,靠武力维系的霸权,终究会被武力反噬。
南海的稳定与繁荣,离不开各方的共同努力,需要的是对话而非对抗,合作而非威慑。希望美军能从这次事故中吸取教训,停止在南海的军事挑衅,回到理性沟通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更多意外发生,让南海真正成为和平、合作、共赢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