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在tzn活得好的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感”

这是「体制内超车指南」的第 013 篇文章🚗· 本期超车路线:「职场心境」你好呀,我是你的体制内自己人,七姐。今天不聊

这是「体制内超车指南」的第 013 篇文章🚗· 本期超车路线:「职场心境」

你好呀,我是你的体制内自己人,七姐。

今天不聊模型,不谈工具,就想和大家唠唠嗑,分享一点最近的感触。咱们放轻松,就像朋友间喝茶聊天一样。

前几天,我刷朋友圈时,看到一位我很敬佩的大学同学写的工作感悟。他说,自己曾经总想用百分之两百的周全,去避免那万一的疏漏,后来才发现,那份对“万一”的焦虑本身,就是一种越界。

他现在学会的是:尽职尽责地铺好路,然后允许别人选择走或不走,何时走,怎样走。

他认为,这是一种比“呵护”更高级的尊重。最后他写道:放下“必须闭环”的执念,内心反而更加从容开阔。

这段话,像一颗小石子,在我心里荡起了一圈涟漪。它让我一下子想起了一位过去工作中的“战友”,一个总是带着120%热情投入工作的姑娘。

从我认识她的第一天起,你就能从她眼睛里看到光,那种对工作百分之百甚至一百二十度投入的专注眼神。

说实话,在那段时间里,我常常觉得她比我还拼。即便到如今,每次日常聊天,她的回应里,“好忙”、“刚开完会”、“一会儿还有个会”、“今天又要加班赶项目了”仍然是雷打不动的高频词。

我常常想,她真的很辛苦。

一开始,我难免会猜想:她是不是被KPI和Deadline压得喘不过气?但时间久了,我渐渐发现,她似乎是享受那种状态的。享受一个个待办事项被划掉的快感,享受项目“打怪升级”般的成就感。她的能量,仿佛就来自于这一次次的挑战和突破。

这个发现,让我之前“非此即彼”的想法有了一些改变。我们好像很容易给人贴标签:“卷王”或者“老油条”,要么就是“躺平”或者“摸鱼”。但现实的人和状态,哪里是这么简单的二分法就能概括的呢?

有些人,可能就是发自内心地热爱他们的工作,享受创造价值的过程本身。他们的“忙”,可能不是被动承受,而是一种主动选择,是他们汲取能量的方式。

无论是在体制内求稳,还是在体制外闯荡,这种自驱力的来源,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对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追寻。

开头提到的那则触动我的朋友圈感悟,和我这位“战友”的状态,仿佛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件事:职场中,最重要的或许不是选择“卷”还是“不卷”,而是找到一种能让自己“自洽”的方式。

所谓“自洽”,就是你的行为模式和你内心的真实需求是匹配的,你不会因此而陷入巨大的、无止境的内在冲突和自我消耗。

无论是像我那位“战友”那样,可能从挑战中获得满足,还是像我同学那样,学会放下过度负责的执念,追求内心的从容,都是自洽的表现形式。

这种自洽,能帮助我们减少许多无意义的焦虑。我们常常焦虑,是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太执着于事情必须按照我们预期的样子发展和闭环。

但这种执念,有时会成为一种负担,它让我们忘了,很多事情,尽职尽责地铺好路之后,真的需要允许一切发生,允许别人有自己的选择和节奏。

放下对“必须完美”的执念,放下对“必须按我设想回应”的执念,本质上,也是放下对他人的执念,进而放下对自己的苛责。

这不是鼓励不负责任,而是倡导一种更聪明、更可持续的负责:我们依然追求卓越,但不再被完美的幻象所捆绑;我们依然全力以赴,但也懂得适时放松紧绷的神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在职场中的能量和生命力,让自己走得更远、更稳、更从容。职场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一时的拼命固然可能带来短暂的领先,但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来自于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尽职尽责地铺好路,然后允许别人选择走或不走,何时走,怎样走。

本期行程到此结束。路上有啥问题?评论区留言,我给你“拖车”!

点赞、收藏、转发,就是给我最好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