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发觉,近来几年“中式英语”不但未消逝,反倒更流行了?不只是中国人在运用,不少外国网友也开始感兴趣。
上一篇文章提了一下这个话题,这次我们来讨论一下背后的原因呢。
有人在美国论坛发帖称:为何大家对“Chinglish”(中式英语)不光不排斥,反而还有些喜欢?
比如说那句尽人皆知的“long time no see”,其含义为好久不见,听着仿佛直接从中文翻译而来,语法也不怎么标准,不过它简洁、坦率且很有画面感,久别重逢的情感一下子就传递出来了,与正式的“I haven’t seen you in a long time”相比反倒更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儿。
还有“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虽说字面翻译有些生硬,不过谁看见不会觉得眼前为之一亮?那好似潮水涌动似的热闹场景,仿佛即刻就要展现,许多老外初次听到这类表述都十分惊讶:原来语言竟能够这般运用!
以前这些说法常被人当作笑料,甚至有人专门收集起来编成段子来取乐;但奇怪的是,这些被认为“错误百出”的句子不但没被舍弃,还流传得越来越广,甚至渐渐影响到国际英语的日常使用。
这是为什么?
真实展现了中文使用者的思维逻辑与文化习惯就像“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也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它虽然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可靠着重复来增强那种激励的感觉,正好是汉语独有的修辞魅力。
比如“add oil”乃是加油,简洁且颇具力量,难道不比“come on”或是“you can do it”更为带劲吗?
还有“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这些看似语法杂乱的说法,在网络社交里却极有传播力,它们诙谐且尖锐,自带情绪张力,格外适合用来调侃或回怼,因而快速走红,变成语言梗。
实际上语言的本质并非追求完备,而是为了可以高效沟通,倘若一种表述能让对方马上知晓,还激发共鸣,那它便有生机了,中式英语可以流行开来,是由于它把中文的意象美、韵律感和实用性交融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交流格调。
于是以往被人讥笑的“中式表述”,现今成了跨国企业员工、国际教师乃至母语使用者主动去研习的内容。这并非语言退步,而是文化输出的一种呈现,犹如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一样,中式英语正变为世界英语版图里不可小觑的一部分。
国家的软实力提高是本质更加重要的是,这彰显是中国文化影响力在提高,因为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得以和中国人交往,不管是做买卖、旅游还是学习沟通,他们发现,学习一些“中式英语”,反倒能更轻易地拉近关系、建立信任。
当然我们并非说对语法错误不加理会,清晰、准确向来是语言沟通的基础。不过中式英语的出现让我们明白:语言并非死板的规则,而是一个鲜活的、不断变化的工具,它会随人群流动、文化交流而自行更新。
若一种语言可容纳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且能让世界各地的人从中寻得乐趣与联系,这样它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国际语言”。
所以,下次当你听到有人说“long time no see”时,你会怎么回应?也许你可以回一句:“Yes, add oil and keep going!”
你还知晓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中式英语?欢迎于评论区讲讲,瞧瞧哪句最能让你觉得有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