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从 34 米悬崖到 6 年离婚战:王暖暖赢了,还有多少人困在 “离不掉” 的婚姻里?

1.深渊尽头的微光:一场跨越六年的离婚战争2025 年 10 月 10 日,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的判决书终于为 “泰国孕

1.深渊尽头的微光:一场跨越六年的离婚战争2025 年 10 月 10 日,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法院的判决书终于为 “泰国孕妇坠崖案” 画上关键句点 —— 王暖暖与俞某冬的婚姻关系正式解除,加害者需支付 50 万元离婚损害赔偿。这个被推下 34 米悬崖、带着全身 17 处粉碎性骨折与百余根钢钉重生的女人,在司法程序中又熬过了漫长的六年。

没人能想到,当泰国法院早已以蓄意杀人未遂判处俞某冬 33 年徒刑后,婚姻仍会成为加害者折磨受害者的枷锁。2023 年 9 月王暖暖提起离婚诉讼时,俞某冬在泰国服刑的特殊身份,让这起案件成为 “国内首例被告境外服刑离婚案”。泰国非《海牙送达公约》缔约国的现实,使得司法文书需经外交渠道三级转递,按常规司法程序,王暖暖可能要等到 70 岁才能等来判决。更令人不齿的是,俞某冬竟借机索要 3000 万 “离婚费”,而为他“实施勒索”的律师还是六年前参与其分割财产待命的旧人,一切都是早有预谋的恶意。

这场离婚战的艰难,早已超越个体恩怨。王暖暖明明是受害者,却要面对 “理论上每一分收入都是夫妻共同财产” 的荒诞现实,法律程序的滞后性与制度空白被暴露无遗。

2.制度裂缝中的众生相:离婚困局何以成为常态?

王暖暖的案例看似极端,却折射出近年来国内离婚案件的普遍困境。在湖南女子阿曼的故事里,丈夫服刑 8 年,她两次起诉离婚均被驳回,法官仅凭狱中往来书信就认定 “感情未彻底破裂”;生意人包惠因丈夫的暴戾与控制欲决心离婚,却为收集 “分居满一年” 的证据,不得不克制对儿子的思念,忍受 “少分财产换早判” 的无奈。还有陈若莲和杜雯的经历,我们能看到当前离婚法律程序的复杂,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了诉讼离婚困局:他们自愿进入婚姻,却难以如愿地走出来。

一是程序迷宫: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绞索。王暖暖案暴露出的跨国司法协作漏洞极具代表性。中泰虽有司法协助协定,但未明确服刑人员文书送达流程,泰国监狱以 “隐私保护” 为由拒绝配合,最终只能通过外交渠道辗转送达。开庭更是一波三折,泰方曾尝试搭建专用视频系统却失败,最终靠微信完成庭审连线,背后是无数次跨国协调的努力。

国内案件的程序困境同样触目惊心。“首诉不判离” 成为潜规则,即便被告长期服刑、双方分居多年,只要对方不同意,法院仍可能以 “有感情基础” 驳回诉求。《民法典》规定的 “分居满一年再诉必判离”,看似给出路径,却迫使当事人陷入 “为证明分居而割裂生活” 的尴尬 —— 包惠为保留证据,连回家给儿子洗衬衫都成了禁忌。

二是标准模糊:“感情破裂” 的认定困局。“夫妻感情确已破裂” 是司法上判决离婚的法定标准,但司法实践中却常常陷入僵化。1989 年最高法曾列出 14 条具体情形,包括 “一方被判处长期徒刑” 等,但 2001 年修订《婚姻法》时将其缩减为 5 种,2021 年《民法典》延续了这一规定。这导致像阿曼丈夫服刑 8 年、包惠遭遇家暴威胁等情形,反而难以直接认定为 “感情破裂”。

更荒诞的是王暖暖案中的逻辑悖论:俞某冬因谋杀妻子被判刑,却能以 “婚姻关系存续” 为由继续牵制受害者。正如律师谭敏涛所言,这类极端案件中,凶手的犯罪行为本身就是最直接的 “感情破裂” 证据,却因程序限制无法直接适用缺席判决。

3.从个案破冰到制度完善:让法律成为解脱的底气

王暖暖的离婚案最终得以宣判,本身就是一次司法创新的胜利。法院突破 “离婚必须双方出庭” 的常规,通过外交送达 + 视频庭审的方式,为境外服刑人员离婚案探索了可复制的经验。判决中明确 “婚前财产归个人,婚后财产因加害者过错不予分配”,更彰显了法律对受害者的倾斜保护。但个案的破冰远远不够,要让更多人摆脱不幸婚姻,制度完善势在必行。如拓宽司法程序通道减少阻力、建立辅助机制保障合法权益、正确传递离婚自由的社会价值观。

4.每一次挣脱都该被照亮

王暖暖的六年抗争,是从悬崖底向上攀爬的生命奇迹 —— 她从无法站立到独自迈步,从负债累累到打理电商事业,从带着婴儿辗转求医到写下重生感悟。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便遭遇极致的恶,勇气与坚持仍能开辟生路。

而法律的使命,就是为这份勇气保驾护航。当跨国离婚不再需要等至古稀,当家暴受害者不必为分居证据割裂亲情,当 “感情破裂” 的认定更贴合人性现实,每一个渴望摆脱不幸关系的人,才能真正拥有 “说走就走” 的底气。

愿所有被困在糟糕关系里的人,都能等到属于自己的那纸判决;愿每一次挣脱,都能迎来真正的阳光大道。毕竟,好的法律,从来都是让人有勇气追求幸福,也有底气远离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