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当物流开始自己思考,京东的“超脑”正在重写效率

凌晨三点,东莞“亚洲一号”仓库灯火通明。上千台“地狼”机器人在地面穿梭,像一支沉默的蚁群。没有一声指令,它们自动避让、搬

凌晨三点,东莞“亚洲一号”仓库灯火通明。上千台“地狼”机器人在地面穿梭,像一支沉默的蚁群。没有一声指令,它们自动避让、搬运、归位——这一切,都由一个名为“超脑2.0”的系统指挥。

此刻的中国,不止一处仓库在运转。十几个国家、二十多个省份,数以万计的智能设备同时执行着一场无声的协奏——那是京东物流为未来十年铺设的底层布局。10月24日,京东物流宣布:未来五年将采购300万台机器人、100万台无人车、10万架无人机,全面投入仓储、分拣、运输、配送等环节。这场“扩军”,表面是提速,实质是在让系统学会思考。

过去,技术是效率的外挂;如今,它成了物流的骨骼。

成本曲线下滑,智能红利抬头

2012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高达18%。意味着每生产100元GDP,就要花18元在物流上。到2024年,这一比例已降至14.1%,创历史新低。相比2012年高峰期的18%,物流成本占比下降近四个百分点,相当于每生产100元GDP就少花近4元,仅2024年一年就为全社会节省约4000亿元。

截至2025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仍在持续下降,全年有望再节省约3000亿元。“十四五”期间累计节省总额预计将超过1.1万亿元。

与此同时,市场端的扩张仍在加速。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我国现存处于在业、存续状态的物流相关企业已超过187万家;仅2025年年初至今,全国新增注册物流企业就超过7.1万家。

降本提效的同时,行业却在扩容。物流业正呈现出“成本下降、活力上升”的双向趋势。这背后,是智能化重新定义了效率:仓储交给算法,运输依靠模型,配送由机器接力。人退到幕后一格,系统开始自我运转。

京东正是这场变革的深层样本。当菜鸟追求“多网协同”、顺丰强化品牌与时效时,京东更像在打造一套“智能工业系统”:让仓储、运输、分拣、配送形成自判断、自优化的闭环。当年京东自建物流曾被视为“烧钱的孤勇”,而如今,这场长期主义的投入,成了京东最稳固的底层优势。中国零售竞争的底层逻辑,也由此翻篇——从“渠道红利”进入“基础设施红利”。京东,正是少数真正具备基础设施思维的互联网公司。

“超脑2.0”与“狼族矩阵”:当机器开始训练人

与此同时,京东物流的智能体系,并不止有算法,还有“肌肉”。在这套“超脑+狼族”双引擎架构中,“超脑2.0”负责决策与调度,“狼族”则是执行矩阵,完成从仓储到配送的闭环。

“超脑2.0”是京东自研的大模型,能实时处理仓储、分拣、运输等数十亿级别的数据流。它能预测双11期间的订单高峰,自动规划干线负载、仓储容量和末端派送节奏,并在出现拥堵或突发情况时,实时调整路线和资源配置。这不只是一套系统,更像一个能持续学习、具备“决策意志”的中枢神经。

“狼族矩阵”是它的六条手臂——智狼,货到人系统,利用12米净空实现“秒级拣货”,坪效比传统提升4倍,准确率达99.99%;地狼,智能搬运机器人,拣货效率提升3倍,是仓储作业的基础力量;异狼,具身智能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破解非标包裹自动化码笼难题;天狼,托盘货到人系统,解决托盘级商品的高密度存储,实现“吨级智能搬运”;独狼,无人车,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缓解传送与末端配送压力;飞狼,无人机,可实现全天候多场景飞行,覆盖城市即时配送与偏远山区。

这些设备与“超脑2.0”实时互联,形成“感知—决策—执行—进化”的闭环。每一次操作数据都会回流模型,让系统更聪明。这不是简单的自动化,而是决策权的迁移:在传统物流中,人指挥机器;而在京东体系中,机器正在反过来训练人。人负责设定目标,机器负责创造最优路径——这场迁移,正在重塑供应链的运行哲学。

仓库在思考,供应链在进化

京东物流的革命,不在于建更多仓,而在于让仓“思考”。在“亚洲一号”智能仓中,上千台机器人按算法路径穿梭作业,货架不动、机器在动,入库、拣选、打包全流程几乎无需人工干预。截至2025年,京东一体化供应链网络已覆盖全国90%以上区县,供应链收入增长13.2%,外部客户增长13.1%。

“一体化供应链”意味着仓储、运输、配送由同一系统统筹调度,能实时分配资源,避免“有人闲着、有人爆仓”。随着规模扩大,算法的训练样本也在倍增。每一次仓储调整、每一次运输重构,都会让模型更精准。虽然2025年Q1京东物流营业成本同比上涨12%,但那是智能化转型的阵痛期。长期看,AI调度和自动化比例提升后,单位履约成本将持续摊薄。

仓库不再是被动的空间,而是主动的节点。京东正在让供应链像神经系统一样自我修复、自我演进,从“仓储企业”成长为一个拥有学习能力的智能平台。

出口的是效率,传播的是算法

当京东在国内把智能体系跑通后,一个新的命题随之出现:当算法能自我学习、自我优化,它的边界在哪里?

答案是——它可以被复制。

京东如今输出的不只是商品,更是一整套效率体系。被传播的不只是品牌,更是算法的能力。

京东的智能物流版图早已越过国界,智能仓储与跨境网络覆盖十多个国家,连接近1000条国际线路。不同于传统海外仓模式,京东的算法会根据各国交通、地理与法规重新训练。

这意味着,它输出的不仅是仓网,更是一套可自我适应的智能系统。当海外用户在不同时间下单,系统会自动选择最优仓发货、最短航线运输——这是算法走向全球的真实落地。

中国式效率,正在变成一种可出口的能力。京东不只是“卖货”的公司,更是在输出中国式的智能方法论。

全球供应链的下半场,不再比价格,而是比响应与弹性。京东的智能体系恰恰能让系统自主决策、实时调度、跨境协同,把“中国速度”转化为全球供应链的“确定性”。

这正是“Made in China”走向“Managed by China”的真正意义——不只是出口商品,而是输出以智能为核心的管理能力。

最后

回望中国电商二十年,前十年拼营销,中十年拼供应链,如今战场转向智能化。AI、大数据与机器人正在重塑效率的边界。速度仍然重要,但“确定性”“学习能力”“系统韧性”才是新的衡量标准。京东的这场智能化再造,表面是一次物流升级,实质是在重建中国商业的底层算力。

当300万台机器人、100万台无人车、10万架无人机接入“超脑”网络,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技术雄心,更是中国供应链现代化的缩影。但更值得追问的是:当算法接管效率,而谁来定义公平呢?未来的智能物流,考验的不只是算力,更是算法的边界与人性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