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掌控土地,谁就掌控文明”亨利·基辛格的这句话,在当下粮食危机频繁出现的背景下,听着特别扎耳,打开世界地图,地域宽广的俄罗斯,国土面积有1700万平方公里,可耕地却只排在全球第四,而面积还不到它三分之一的印度,却把超过一半的国土用来耕种,排在美国后面,耕地和国土规模不匹配,好像一根暗藏的地缘政治杠杆,默默撬动着权力格局和粮食安全的平衡

所谓耕地,并非凡土皆可。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限定为可终年耕作、坡度小于八度、土壤厚度逾20厘米、年降水400毫米以上的土地。全球无冰陆地虽有1.3亿平方公里,真正符合此标准的仅14%,且被气候、水文与岩层切割得七零八落。
第一美国,以158万平方公里耕地傲视全球,秘诀在一条南北纵贯的中央大平原。

密西西比河每年携带约四亿吨泥沙,沉积后慢慢形成约两米厚的黑钙土层,该土层有机质含量达6%,几乎是江南稻田的三倍。平原东西宽达1200公里,平均坡度不到千分之一,联合收割机能够直接从得克萨斯开到加拿大边境,每年降水量760毫米,正好跟玉米拔节期相符合,所以特别适合发展雨养农业。
从1985年开始,联邦政府每年给谷物保险投入130亿美元补贴,这般就把农民面临天灾的风险缩减到5%以下之后才可让土地整年处于裸露状态来耕种,可是高投入也留下了隐患:每产出一吨玉米得灌溉1300立方米地下水,奥加拉拉蓄水层正在以每年80厘米的速率下沉,照这个速率,美国一半的旱作良田三十年后就不能灌溉了。

第二印度,把国土的51%变成耕地,比例之高仅次于孟加拉国。恒河口的冲积层厚度超300米,钾与磷的含量极丰富,自然造就了一条宽300公里的“肥土走廊”。走廊那一侧,一年可以种植三季作物,水稻与小麦轮流栽种,每九个月就能在同一块土地上收获两次谷物,另外一季则用来种植豆类,就像是把耕作的时间“叠加”成了原来的三倍。
至2025年,印度谷物总产量达3.1亿吨位居世界第二,不过印度有14亿人口,人均粮食仅230公斤,仅为美国的四成。瓶颈在单产,全国平均水稻单产每公顷4.2吨,比中国低四成。

小农经营时,平均每户占地不足一公顷,每一千户中拖拉机的保有量仅有38台,还不及美国的零头,莫迪政府去年推行“数字农业”计划向6000万农户发放土壤健康卡,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精准施肥指导,目标是五年内让小麦单产提高7%。不过季风愈发不受控制,去年九月的旱灾致使北方邦减产了12%,这表明气候终究拥有决定权

第三中国,以128万平方公里耕地居第三,却面对最陡峭的地形。东部沿海的平原仅占12%,而高原山地在陆地中占比达67%,江南稻区亩产已超一千公斤,不过还有两亿亩坡耕地,其坡度大多在五度以上,机械无法下田,2023年,农业农村部在西南丘陵推广“履带式微耕机”,机身宽不足一米,可在梯田间辗转,使玉米单产提高180公斤,相当于再造400万亩耕地。
真正决定中国粮盘的,是东北黑土,松辽平原的黑土层厚达一米,其中腐殖质含量为8%;而形成一厘米厚的表土,需要长达两百年的时间,不过当前这片土地正遭受高强度开发,垦殖率已高达83%。

黑龙江为遏制土地退化,在五年间退耕还湿地800万亩,并且将秸秆全量还田,有机质含量不但停止下降,还回升了0.1%。
按当下速度,黑土“透支”或许在五十年内能够补回,不过在此期间,得持续投入每年每亩150元的保护性耕作补贴,财政方面的压力着实不小。
第四俄罗斯,拥有460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其面积为印度国土的1.5倍,不过可耕地仅有122万,致命在冻土,北纬六十度以北之处,地下一米深的所在一年到头皆为冻结状态,融冻时长仅110天,小麦灌浆之时常被早霜打断。

2024年,俄粮单产每公顷2.7吨,不足欧盟一半。
想要破解寒咒,俄罗斯科学院培育出了“极地春小麦”品种其生育期被缩短到85天,再加上地膜覆盖,能把播种线往北极推进两百公里,从理论上来说,新增加的耕地能达到4000万公顷,这如同又多出来一个乌克兰。
更为麻烦的是人力不足,远东地区每平方公里的人口不足一个,即便土地解冻了,也很难寻觅到足够的农机手,
克里姆林宫提出“远东一公顷”法案鼓励公民迁垦,三年仅吸引8万人,尚不及一个县级市。
声明:文章内容90%是作者原创的,少量数据、素材借助AI辅助,但是所有内容都是作者严格审核跟复核的。文章里的图片、视频素材都来源自真实素材或AI原创。文章内容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望读者知悉。
数据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世界耕地分布报告》、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美国农业部统计年报、印度农业部土地调查、中国农业农村部公报、俄罗斯联邦统计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