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去夏威夷度假,还是去撒哈拉探险,亦或是就在楼下的公园沙坑里玩耍,你抓起一把沙子,感觉几乎都是一样的。
无数颗细小的、灰黄色的颗粒,混合在一起,构成了地球上几乎所有海滩和沙漠的基调。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沙子总是长这样?为什么它们总是这个大小?为什么它们最后都跑到了海边?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持续了亿万年的、关于“谁最硬”的生存游戏。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知道沙子是什么。

虽然世界上也有黑色火山沙滩、甚至红色的沙滩,但地球上绝大多数的沙子,其核心成分只有一种——石英(Quartz)。
这种由硅和氧构成的晶体,是地壳中最常见的两种元素结合的产物。但它之所以能成为沙子的主角,不是因为它多,而是因为它“命硬”。
石英的故事,始于地壳深处滚烫的岩浆。当一团熔融的花岗岩岩浆开始冷却时,各种矿物会按照不同的温度,先后结晶成固体。

石英,往往是这场“结晶马拉松”里的最后一名。
这听起来像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好事多磨。因为那些在高温下早早形成的矿物(比如橄榄石、辉石),它们的化学结构往往更不稳定,更容易在日后的风吹雨打中被风化、分解掉。这就像一段在激情中迅速建立的关系,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而“姗姗来迟”的石英,是在更低温度下形成的,它的化学结构异常稳定,几乎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
此外,因为它是最后结晶的,它只能被迫挤在其他矿物已经形成的缝隙里。这导致它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限制在了一个特定的、微小的尺寸范围内。
所以,当岩石暴露在地表,经历千万年的风化侵蚀后,那些脆弱的矿物都变成了尘土消散了,只有坚硬、顽固的石英颗粒,像一颗颗小石头一样,“崩”了出来,成为了沙子。

这些石英颗粒一旦从岩石中解脱,就开始了它们的旅程。溪流和江河会带着它们,一路奔向大海。
在这个过程中,河流就像一台巨大的离心机和分拣机。
太大的石头:因为太重,早在上游就被扔下了。
太小的泥土(黏土和淤泥):因为太轻,会被水流一直裹挟着冲进深海,远离海岸。
不大不小的沙子:只有它们,在河流入海口、水流速度突然变慢的地方,恰到好处地沉降下来。
千万年来,河流在海岸线上摆动,像一只巨大的手,把这些精心挑选出来的石英颗粒,一堆堆地卸在海边。然后,海浪接手了剩下的工作,把它们推平、铺开,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绵延无尽的金色沙滩。

所以,下一次当你赤脚踩在柔软的沙滩上,或者看着沙漏里的沙子缓缓流下时,请记得:
你踩的不是普通的碎石屑。
你脚下的每一颗沙粒,都是一位在亿万年的地质淘汰赛中胜出的冠军。它们见证了高山的隆起与崩塌,经历了河流的冲刷与搬运,最终,作为地壳中最坚韧、最顽强的部分,留了下来。
它们,是名副其实的,时间的遗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