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过不去”也是一种结果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像是个天生的“灾难剧的作家”。白天周会上那句没接上的话,担心被同事放大、群嘲,最后传到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像是个天生的“灾难剧的作家”。

白天周会上那句没接上的话,担心被同事放大、群嘲,最后传到老板耳朵里,年终奖泡汤……

孩子咳嗽两声,脑补出连环急诊、巨额账单、工作被迫中断的崩溃未来……

体检报告的某个向上的小箭头,瞬间在你心里成了一部悲情长剧……

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把生活的“小石子”,脑补成一个巨大的“万一”,万一搞砸了?万一错过了?万一…万一…万一…

让自己活在了一个巨大的“万一”里。

刘震云在《一地鸡毛》写道:“不要把一切都看得那么严重,其实,大多数事情都能过去,即使过不去也不用担心,到最后总会有一个结果。”

想想看,你去年、上个月,甚至昨天还让你夜不能寐的那些“天大的事”,现在还剩多少?时间有强大的稀释能力。今天让你心梗的会议冲突、工作失误、人际摩擦,放在你漫长的人生里,可能连个标点符号都算不上。

有些坎儿,它可能真就“过不去”了。但是,“过不去”本身,也是一种结果,一种状态。 接受它卡在那里,比天天想着“我必须翻过去”的自我折磨,要让人心情舒服许多。

请记得,事情不会永远悬着。它要么解决了,要么被新的事情覆盖了,要么你习惯了、麻木了、看开了。

尘埃落定是必然的结局。你担心的“无底洞”,其实都有底的。

我们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就是把每根掉落的“鸡毛”,都当成了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把一次小失误解读为职业生涯的终结,把一句无心的话演绎成人际关系的崩塌。这种“灾难化思维”,像滚雪球一样,消耗着我们最宝贵的精力——那些本该用来好好生活、解决问题的精力。

就如《一地鸡毛》中小林的顿悟,生活就是无数鸡毛蒜皮的堆积,与其在每根鸡毛上较劲,不如学会在缝隙中喘口气,把精力留给真正值得的事,哪怕只是买块不馊的豆腐。

马克·吐温说过:“我一生中充满了可怕的灾难,而其中大部分从未发生过。”我们焦虑的,往往是自己编造的恐怖片。

焦虑是一种透支,借的是未来的“万一”,消耗的却是当下的能量。

生活不会因为你多担心一点,就变得顺利一分。它该来的风雨会来,该有的结果也会有。

与其在“万一”的迷宫里耗尽心神,不如相信那句朴素的真理:大多数事,真能过去;过不去的事,最终也会有个了结。

允许“鸡毛”存在,但别在上面安家。

放下对“完美解决”的执念,省下你的“焦虑额度”。

毕竟,生活本身,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投入精力的唯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