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暖歌:藏地高原上的六段深情与坚守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每一缕炊烟都飘荡着动人的故事。沃唐卡整理的这些故事里,有汉藏同心的温暖接力,有文化传承的执着坚守,更有生命绽放的希望光芒。它们如高原的格桑花,在风雪中扎根,在阳光下绽放,诉说着藏区的变迁与深情。
一、虫草直播间里的家乡荣光——次仁白吉的归乡之路
从小听着“宁波路”“象山广场”长大的藏族姑娘次仁白吉,2019年第一次踏上宁波的土地时,心中装着的不仅是对远方的好奇,更有对家乡的牵挂。在宁波的文化旅游推介会上,她敏锐地发现,家乡牧民辛苦采挖的虫草,因语言隔阂与交通不便,始终卖不上好价钱。“为什么不用直播让世界看见真实的西藏?”这个念头如星火般点燃了她的创业梦。
带着宁波客户的信任,次仁白吉创立“梦誉”虫草品牌,将直播间搬到虫草采摘的草原上,让千万网友透过屏幕看见雪域的星空与格桑花,也看见牧民劳作的赤诚。如今她的直播基地年营业额突破400万元,带动10多户牧民年收入超10万元,95后本地大学生在团队里学会了电商运营,把游牧文化装进了手机屏幕。正如她所说:“少年时行远方,是寻找家乡的价值;青年时回故乡,是让世界看见家乡的价值。”这段故事,是民族交流中“双向奔赴”的生动注脚——内地的理念与藏区的资源相遇,便绽放出共同富裕的花朵。
二、汉字为桥的教育守望——卓玛曲措的30年传承
1995年,6岁的卓玛曲措走进宁波援建的教学楼,明亮的窗户、崭新的桌椅和从未见过的教学资源,让她第一次发现“汉字可以如此优美,外面的世界可以如此广阔”。三十年后,当年的藏族女孩已成为这所学校的副校长,接过教育的接力棒,成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者。
深知“语言相通是心灵相通的基础”,卓玛曲措全身心投入教学创新,2023年她带着学生参加宁波对口地区少儿“汉字棋”邀请赛,赛场上孩子们激烈角逐,赛场下分享文化趣事,团结友爱的种子在互动中扎根。在她的带领下,藏区孩子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显著提升,更多孩子通过语言这座桥,看到了更广阔的未来。从“宁波教学楼里的学生”到“汉字棋推广者”,她的身份转变里,藏着教育援藏的初心——用知识照亮雪域,让交往交融的花朵在课堂绽放。
三、酥油茶香里的枫桥经验——罗布次仁的民生答卷
在比如镇娜秀岭A区,曾经的“矛盾聚集地”如今成了牧民的“人气打卡点”,这背后是镇长罗布次仁与宁波援藏团队的用心付出。2023年,带着50万元援藏资金,罗布次仁借鉴宁波“一站式服务中心”理念,打造出独特的“枫桥家园服务中心”——在这里,喝着酥油茶就能调解邻里纠纷,儿童乐园里有欢声笑语,服务窗口前能咨询就业岗位,温暖的氛围让这里成为牧民的“第二个家”。
更让巴贡村牧民难忘的是“熊出没小镇”的蜕变:曾经棕熊频繁“串门”,冬季水管冻裂饮水困难,宁波援藏团队送来的16万元,打水井、安围栏、装防熊网,让清凌凌的自来水流进每家每户。罗布次仁说:“这些钱花在了心坎里。”他常往宁波跑,把先进理念“嫁接”到高原土地上,用思维转变带动工作创新。这段故事诠释了“枫桥经验”的高原实践——民生无小事,以心换心的赤诚,才能让援藏资金真正成为牧民的“幸福钱”。
四、手术刀下的希望种子——扎西边觉的重生与誓言
“感谢浙江医生,治好了我的病!”10岁的藏族孤儿扎西边觉,用稚嫩的笔迹写下这句感谢时,眼中闪着重生的光芒。在那曲市藏医院,浙江省援藏医生徐涛发现这个男孩腰臀至大腿的陈旧烧伤疤痕已严重挛缩,影响正常活动。面对医生“怕不怕手术”的询问,小扎西眼神坚定:“我不怕,我愿意。”
半小时精细手术后,新的难题接踵而至——孤儿扎西无力承担住院费。徐涛立即召集援藏医生,四人自愿共同承担全部费用,让小扎西安心休养。十天后拆线时,扎西开心地演示深蹲,将洁白哈达和感谢信送到医生手中。当被问起未来的梦想,他大声说:“想当特种兵保卫国家,若不行就当医生,像你们一样!”一场爱心接力,不仅治好了身体的伤,更在孩子心中种下了爱的种子,这是医疗援藏最温暖的意义——用仁心守护生命,让希望在雪域传承。
五、两代人的非遗传承——加曲多杰父女的艺术坚守
在堆龙德庆区,加曲多杰与次仁央吉父女是当地非遗传承的“明星”。作为马村念卸非遗传承人,加曲多杰的人生跨越了两个时代:西藏民主改革前,繁重劳役让他连学习念卸的时间都没有;改革后,他终于能跟着父亲系统学习,掌握了这门承载藏民情感的艺术。如今他走村串户,把念卸的传唱技巧和文化内涵传给年轻人,在他心中,“这不仅是艺术,更是西藏的历史记忆”。
女儿次仁央吉受家庭熏陶,成为马村谐钦非遗传承人,父女俩常交流传承心得,相互鼓励。2023年,父女俩一同被授予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称号,这份荣誉是对他们坚守的认可,更是藏区传统文化焕新的见证。从曾经的农奴到如今的非遗传承人,加曲多杰的人生故事里,藏着西藏文化传承的密码——唯有自由与富足,才能让珍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六、草原上的生态约定——达娃与黑颈鹤的守护奇缘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湿地,藏族牧民达娃守护黑颈鹤已有二十余年。这些每年深秋飞来越冬的“高原神鸟”,曾因栖息地破坏数量减少。达娃记得爷爷说过“草原和鸟儿是一家人”,便主动承担起守护责任:每天绕湿地巡逻,清理垃圾,阻止非法捕猎,还在自家草场边缘留出“鸟类食堂”,播种黑颈鹤爱吃的青稞。
有一年,一只受伤的黑颈鹤落在他家牧场,达娃用酥油和青稞精心喂养,配合林业部门治疗,三个月后才放它回归蓝天。如今,在达娃和其他牧民的守护下,来这里越冬的黑颈鹤从最初的几十只增加到两百多只。每到清晨,达娃看着鸟儿在草原上空盘旋,就会想起爷爷的话。这个故事,是藏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缩影——对自然的敬畏与守护,让雪域的生态画卷愈发动人。
这六段故事,如同雪域高原的六束光,照亮了民族交融、教育坚守、民生改善、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道路。沃唐卡认为从虫草直播间到手术台,从非遗传习所到湿地草原,每一份坚守都藏着热爱,每一次付出都写满深情。31年援藏接力从未停歇,无数人的努力让雪域高原的明天愈发温暖,这些故事也将如格桑花般,在高原上永远绽放。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沃唐卡编号为162-521107的曼茶罗坛城唐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