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跑路前一天早上我还去上了课,半夜他们把群解散,第二天起来就跑了。”网络平台的健身爱好者对着还没有兑换的课程发愁道。
近日,快快健身运营主体“快快利华(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被列入被执行人名单,法定代表人被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涉及20余起劳动仲裁案件,租金的纠纷蔓延至了北京、武汉、西安等多个分部。这家曾经辉煌一时的连锁品牌,终究还是没能逃过行业跑路的魔咒。
回溯几年前,快快健身还是大家追捧的“香饽饽”,以“智能健身”“APP+门店融合”作为核心的卖点,同时主打按次付费的轻量化模式,官网首页的宣传栏目上挂满了“覆盖全国”“一地九店” 的亮眼成绩。
可是如今从扩张到崩塌,才过去短短数年而已。当然快快健身也并非个例,而是连锁健身房行业困局的缩影。“开店→圈钱→倒闭→换名再开” 的恶性循环里,已经有太多的品牌前赴后继了,以至于把健身行业的信任基础啃得千疮百孔。
快快健身的崛起
快快健身的崛起,正巧踩中2015年前后 “互联网+健身” 的风口。彼时,共享经济的热潮席卷了各行各业,健身行业也渴望用 “技术赋能” 来打破传统健身房的重资产困境。

快快健身顺势推出智能轻量化门店模式:
用户通过 App预约、扫码解锁门店,不再需要前台登记,减少麻烦;设备搭载智能传感器,能够高效记录运动的数据并生成个性化的方案。
定价上主打 “低价单次体验课”,配合百元内月度畅练的选项,比起传统健身房年卡便宜近十倍,精准地击中年轻人 “追求性价比和反感强制办卡” 的需求。

为了快速地抢占市场的先机,快快健身采用了“低价预售+加盟复制” 的扩张逻辑。
一方面,通过线上裂变的活动来吸引用户:比如 “邀请3人注册送1个月会员”或是“转发朋友圈享5折办卡” 的玩法,以极低的获客成本积累起海量会员。
另一方面,推出众筹加盟计划,以低门槛的投资和收益预期来吸引中小投资者,快速在全国范围内铺开门店。
截至2020年,其门店数量已经达到170余家,覆盖了24个城市,线上线下用户累计突破了200万人。
健身行业的死循环模式
快快健身的崩塌,并非只是单纯因为“经营不善”,而是连锁健身房行业三重长期困局共同作用的结果,亦是 “跑路循环” 的核心推手。
1. 重资产轻现金流的行业属性
健身房属于前期投入高而后期现金弱的行业,100平米的轻量化门店,装修、器械采购及首月租金等启动资金便需要约30-40万元。后期的收入极其依赖会员费,但是用户的消费频次有限 ——《2024中国运动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活跃会员月均到店仅5.32次。
“高投入 + 低复购” 矛盾下,多数健身房会靠新会员预付费来维持生计,但当新客增长放缓便意味着门店要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巨大风险。比如北京加州健身炫特门店,100平米投入35万启动,却因会员月均到店不足5次、新客增长停滞,预付费难续现金流,最终闭店。

2. 虚假扩张的规模幻觉
资本将 “门店数量” 奉为核心的指标,但现实是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竞争已趋近饱和了,且多数的加盟门店都难以实现盈亏平衡。
一方面,加盟商要承担高昂的品牌加盟费用,另一方面,又要应对本地同行的低价竞争,最终只能靠“低价预售—圈钱—关店” 的方式止损,由此逐渐形成了开得越多反而死得越快的怪圈。
比如去年乐刻宁波某加盟商,因品牌推进 “百城万店” 计划、区域门店密集,既付高额加盟费,又遭同行低价挤压,最终盈利无望后闭店止损。

3. 用户信任断层
近年来健身房跑路的事件频发,之前浩沙健身全国大面积关闭门店,拖欠员工的工资高达百万;2024年底威尔仕全国多城门店纷纷闭店,数万的会员卡余额难退。
频繁的跑路事件,会让消费者对 “预付费办卡” 模式彻底失去信心。第三方调研也显示,仅32%的受访者愿办年卡,68%选短卡或按次付费。
信任丢失后难以重建,经营者换址开店也难获认可,再度陷入 “圈钱失败—关店” 循环。

“预付费” 之后:健身行业的新金融风险
尽管 “预付费”并不是健身行业的原罪,但是快快健身的案例还是暴露了其背后隐藏的金融风险,健身卡本质其实是用户给健身房的“无息贷款”,不少企业却将这笔 “负债” 视作“利润”,最终才会引发系统性的危机。

从财务逻辑上看,用户缴纳的预付费实际上属于“预收款项”,需要在服务周期内逐步地确认为收入,但是很多健身房却将其直接算入当期的利润,用于支付房租、工资或是扩张新店。
这种 “寅吃卯粮” 的操作,让财务报表看起来很光鲜,但实际上早已是资不抵债。
快快健身闭店之前,仍然在大量地售卖长期低价卡,用新用户的预付费来填补旧门店租金缺口,这种 “拆东墙补西墙” 的模式,一旦某个环节断裂,便会引发连锁反应:员工欠薪、房东催租、会员维权,最终难逃破产或跑路结局。
更加值得警惕的在于,这类风险正从一线城市向中小城市不断扩散。
三四线城市的健身房运营成本更低、监管相对宽松,成为了“跑路者” 的新目标:部分县城的健身加盟店先前推出过低价终身卡来吸引会员,收预付款之后不到半年便关闭门店,负责人直接卷款失联。
而中小城市的消费者维权难度又更大,很多地方缺乏专业的维权组织、诉讼的成本高,多数的纠纷最终就不了了之,这也让 “换名再开” 的成本更低,进一步加剧行业的恶性循环。
下一代健身品牌里谁能否跳出死循环?
快快健身的崩塌敲响了行业品牌的警钟,仅靠规模、概念、融资支撑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行业需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1. 连锁规模转向社区密度成为了新的选择
Liking Fit、Shape 等品牌放弃了“千店计划”,反而聚焦于50-80平米的社区小店,仅仅保留部分的核心器械,使租金的成本得到显著降低。
服务半径也锁定在了1公里范围内的生活居民,通过亲子健身和社区健步走等相关活动来增强用户粘性,复购率较传统门店有了明显的提升。
这种 “小而美” 模型不用依赖于大量的预付费,靠着稳定客流即可获得盈利,规避了 “扩张即死亡”的普遍风险。

2. 硬件中心向内容中心的转换十分必要
传统的健身房主打的一般都是“卖场地器械”,可如今的消费者更愿意去为了专业的内容而买单,所以健身房卖点由硬件中心向内容中心的转换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比如南京的私教品牌健萌健身,以包月私教和定制课程作为核心宣传的内容,其复购率达到了87%;而Keep的线下训练营推出了“直播课+”的模式,有效促进2024 年线上会员及付费内容的营收占比增长,靠着优质内容实现了持续地消费。

3. 资本驱动转向现金流的自循环才是中小品牌生存之道
小型工作室、个体私教团队逐渐成为了中小品牌发展选择的主流,不需要加盟费或是扩张计划,采用按次或是月度的付费模式即可。
北京的某社区工作室仅仅占地60多平米,但靠老客户的推荐来积累会员,营收依旧稳定且可控,也实现了现金流的自循环,彻底跳出了 “开店—跑路” 怪圈。

结语
快快利华的坍塌其实并不是偶然,而是连锁健身房行业长期以来陷入“规模迷信”和“预付费依赖”的必然结果。当健身从小众爱好变成大众需求时,行业本来应该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却因为一次次的跑路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也透支着行业的未来。
其实,健身行业的本质就是服务业,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满足用户需求。那些能活下去的品牌,可以做到不把预付费当利润,不把扩张当目标,而是用心去服务每一位用户,让用户每次走进门店时都不用担心“下次再来会不会就关门了”。
健身房的死循环不过是模式的陷阱,而非全行业共同的宿命。健身行业只有摒弃所谓圈钱思维,回归服务本质,才能摆脱“跑路--开店--再跑路”的怪圈,迎来健康的、可持续的新发展。毕竟,用户所需要的,不只是便宜的健身卡,还是“能够一直练下去”的健身房!
内容来源于 洞见商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