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教育哲学:我的父母教会我的阅读之道
昨天母亲节,家庭聚餐的饭桌上,母亲又一次提起那个老话题:"书别读太多,赚钱和读书没多大关系。"这个观点乍听带着几分固执,甚至像封建思想的残留,但这些年的经历,却让我读懂了这句话背后的深意。
儿时的记忆里,每当我捧着书本沉浸其中时,母亲虽不阻拦,却也从不鼓励。在她眼中,看书似乎总不算是正经事。后来我才明白,她真正担心的,是我被良莠不齐的书籍误导,陷入片面认知,成为不谙世事的书呆子。比起单纯追求知识量,她更希望我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真实的生活中锤炼本领。
这份"实践至上"的教育理念,从我的童年便开始渗透。小学三年级的暑假,我就被委以重任,独自经营家里的小卖部。每天算账、记价格,那些数字甚至在梦里都挥之不去。随着年龄增长,假期里我又被安排到家族产业中,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而是实实在在地干体力活。这些看似严苛的经历,实则是父母为我量身定制的实践课堂。
如今回望,我越发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书籍的价值确实参差不齐。盲目阅读不仅无法获得真知,反而可能被情绪裹挟、被虚假信息误导。正如父母常说的,阅读之前要先学会甄别,思考之后再吸收知识,这样才能避免成为被填鸭式灌输的容器。
作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父亲,也十分认同这种教育理念。在他们看来,真正的学习,不仅要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更要洞察事物的规律,理解人性的复杂,把握社会的运行机制。否则,读再多的书也只是记住了故事,接收了信息,离真正的成长还差得很远。
这些在餐桌上的闲谈,承载着父母独特的教育智慧。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教会我如何在知识的海洋中辨别方向,如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这或许就是我的父母,平凡中透着智慧,朴实中蕴含着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