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百度萝卜快跑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申请在香港测试,项目有望今年底启动

百度“萝卜快跑”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申请在香港测试,项目有望今年底启动。这个消息看起来只是科技圈的一则常规动态,但如果你

百度“萝卜快跑”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申请在香港测试,项目有望今年底启动。

这个消息看起来只是科技圈的一则常规动态,但如果你稍微多想一层,就会发现它背后藏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我们离真正坐上一辆没有司机的出租车,还有多远?

过去几年,自动驾驶总被说得神乎其神,一会儿是“改变人类出行方式”,一会儿是“下一个万亿赛道”。

但真正走进普通人生活的,其实寥寥无几。

而百度的“萝卜快跑”,可能是目前最接近日常使用的一个。

尤其是在2025年这个时间点上,它已经不是在实验室里跑圈,而是在武汉、重庆、北京这些真实城市里,每天接单、载客、应对红绿灯、避让电动车、处理加塞。

更关键的是,它在多个城市实现了“盈亏平衡”——这个听起来有点枯燥的财务术语,其实意味着一件事:

它开始能自己养活自己了。

现在,它把目光投向了香港。

为什么是香港?这背后有讲究。

首先,香港的交通环境,堪称“地狱难度”。

道路狭窄、坡度大、车流密集、行人随意穿行、还有叮叮车这种百年电车混行其中。

再加上右舵左行、立体交叉、频繁的天气变化,对自动驾驶系统来说,几乎是一个“终极考场”。

如果一辆车能在香港跑得稳,那它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城市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所以,这次申请测试,不只是为了开拓一个新市场,更是对技术成色的一次公开检验。

其次,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对新技术的接受度高,监管体系成熟,政策透明。

一旦在这里跑通,对后续进入新加坡、伦敦、悉尼等类似城市,会是一个极强的背书。

更重要的是,萝卜快跑这次不是“偷偷摸摸”试水,而是走正规流程:

先向运输署提交申请,再向观塘和九龙城区议会征询意见。

这种“先沟通、再落地”的做法,说明它已经从早期的“技术驱动”转向了“技术+社会协同”模式。

毕竟,自动驾驶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你得让居民觉得安全,让当地觉得可控,让司机群体觉得不是来抢饭碗的。

说到司机,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自动驾驶来了,出租车司机怎么办?

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现实可能比想象中复杂。

萝卜快跑目前在内地的全无人驾驶车辆,虽然车上没有司机,但在测试初期,很多地方仍要求配备安全员:

一位有十年以上驾龄的老司机坐在主驾,随时准备接管。

即便在武汉这样已经实现100%全无人运营的城市,背后也有庞大的远程监控和应急响应团队。

换句话说,短期内,它不会大规模取代人力,而是先在特定区域、特定时段运行,比如深夜、郊区、园区接驳等人力稀缺或成本高的场景。

等到技术更成熟、公众接受度更高、法规更完善,才可能逐步扩大范围。

而从经济角度看,萝卜快跑的成本优势正在显现。

百度最新一代无人车RT6,成本已经压到25万元一台。

作为对比,传统出租车一辆车加牌照、保险、司机工资,一年运营成本轻松超过30万。

如果一辆无人车能24小时不间断跑,哪怕只跑12小时,长期算下来,价格优势会非常明显。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萝卜快跑能在多个城市实现盈亏平衡。

不是靠烧钱补贴,而是靠实打实的运营效率提升。

比如在武汉,它已经覆盖几乎整个主城区,用户叫车后平均等待时间不到5分钟,价格比普通网约车还低10%到20%。

这种“又好又便宜”的服务,自然会吸引用户。

当然,技术再好,也得过安全这一关。

根据公开数据,萝卜快跑累计提供超过1000万次出行服务,安全行驶里程超1.7亿公里,从未发生过重大伤亡事故。

它的出险率只有人类司机的十四分之一。

这个数字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保险公司、交通部门、第三方机构共同验证的结果。

它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核心在于感知系统。

RT6搭载了四颗激光雷达,配合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和百度自研的Apollo ADFM大模型,能实现360度无死角感知。

尤其在暴雨、夜间、强光等极端条件下,表现远超纯视觉方案。

比如今年夏天台风“小犬”袭击华南时,萝卜快跑在测试中仍保持98.5%的有效探测率。

这种稳定性,是靠大量真实场景数据训练出来的,不是靠算法“猜”。

再回到香港。这次申请的测试区域很有代表性:

启德邮轮码头、青年驿站、AIRSIDE商场、九龙湾MegaBox、零碳天地……

这些地方既有旅游客流,又有本地居民,还有商业办公人群,路况复杂但又不至于完全失控。

选择这些点,说明萝卜快跑不是为了“秀技术”,而是为了验证“日常可用性”。

如果年底测试顺利启动,初期很可能只在非高峰时段运行,比如上午10点到下午3点,或者晚上10点以后。

车上也会配安全员,路线固定,速度限制严格。

这种“小步快跑”的策略,既能积累数据,又能控制风险。

从更广的视角看,萝卜快跑出海,不只是百度一家公司的动作,而是中国智能驾驶产业整体成熟的一个缩影。

过去十年,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电池、芯片、AI算法等领域快速追赶,甚至在某些环节实现反超。

而自动驾驶,正是这些技术的集大成者。

一辆无人车背后,是感知硬件、高精地图、云端调度、边缘计算、车路协同等多个系统的协同作战。

萝卜快跑能在内地跑起来,靠的不仅是百度的技术,还有地方政府的支持、道路基础设施的升级、通信网络的覆盖。

比如重庆今年专门划定了17条智能网联汽车试点路段,武汉则开放了全域测试权限。

这种“政企协同”的模式,是中国自动驾驶能快速落地的关键。

而现在,这套模式正尝试走向海外。

除了香港,萝卜快跑已经在迪拜拿到50张测试牌照,车队规模翻倍;

在瑞士设立实体公司,准备进军欧洲;

还在和澳大利亚、东南亚多国谈判。

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已经和Uber达成合作:

后者看中的,正是萝卜快跑在安全性和规模化运营上的能力。

这种合作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深度嵌入当地出行生态。

Uber提供用户平台和本地运营经验,萝卜快跑提供车辆和自动驾驶系统,双方共享收益。

这种模式,比自己从零建平台要高效得多。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

首先是法规。不同国家对自动驾驶的定义、责任划分、保险要求各不相同。

比如在香港,目前法律还不承认“完全无人”的车辆可以上路,所以必须配安全员。

而在欧洲,数据隐私法规极其严格,车辆采集的图像和位置信息如何处理,是个大问题。

其次是文化差异。

中国人对新技术接受度高,愿意尝试新事物。

但在一些保守市场,用户可能更信任人类司机。

如何通过服务体验慢慢建立信任,需要时间和耐心。

最后是竞争。

全球做自动驾驶的公司不少,Waymo、Cruise、Mobileye都在不同市场布局。

但萝卜快跑的优势在于,它已经在中国这样复杂的真实环境中验证过商业模式,而很多对手还在封闭园区或郊区测试。

说到底,自动驾驶不是一场谁先宣布“成功”的比赛,而是一场谁能持续提供安全、可靠、便宜服务的长跑。

萝卜快跑走到今天,靠的不是口号,而是一单一单跑出来的口碑。

现在它把脚迈出了国门,第一步选在香港,既谨慎,又聪明。

对普通读者来说,这件事的意义可能更简单:

也许再过一两年,你在香港旅游时,打开手机叫车,来的可能是一辆没有司机的白色小车。

你坐进去,它自动带你去铜锣湾,途中平稳、安静、不绕路。

下车时,你发现车费比出租车便宜,还不用担心司机听不懂普通话。

这种体验,听起来很科幻,但其实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而这一切,不是靠某个天才的灵光一现,而是无数工程师、政策制定者、测试司机、城市管理者一点一点磨出来的。

技术从来不是突然降临的奇迹,而是在现实土壤中慢慢长出来的果实。

萝卜快跑能不能在香港站稳脚跟?

现在没人能打包票。

但至少,它已经走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从“能不能做”转向了“怎么做更好”。

这或许才是技术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

对于关注出行、科技、城市发展的普通人来说,不妨多留意一下这个年底的测试进展。

因为那不只是百度的一次尝试,也可能是我们未来出行方式悄然改变的开始。

而改变,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平淡的新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