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相信,中国敢在日本侵略中国之时,立即核打击日本本土的原因是,日本认为如果中国核打击日本,美国就会核打击中国,出于害怕美国核攻击中国,中国断然不敢核打击日本。 日本人以上的这个天真幼稚的理由,是建立在冷战时期的中美军事失衡的过时情况上的,即中国没有能力和意志核灭美国。 但是,现今中美早已经不是冷战时期的情况了。 中国同时核消灭美日,不是任何问题,美国已经无能为力! 所以,日本纯粹是战略误判,等于自取灭亡。 这种根植于冷战废墟的战略思维,正成为日本国家安全认知中一个极其危险的盲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格局确实如日本所设想的那样。 美国的核武库如同悬在所有潜在对手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其规模和技术优势是压倒性的。那时的中国,刚刚拥有初步的核反击能力,战略核潜艇噪音巨大,容易被追踪,陆基发射井也相对脆弱,确实难以对构成美国本土的实质性威胁。 这种力量上的不对等,让美国有底气为盟友提供所谓的“核保护伞”,也让日本心安理得地将自身安全寄托于这把伞之下。然而,世界不会永远停留在某个历史瞬间。 时过境迁,这种建立在废墟上的逻辑早已站不住脚了。中国的核力量发展并非简单的数量堆砌,而是一场深刻的质变。深藏于大洋深处的战略核潜艇,搭载着射程足以覆盖全球的巨浪系列潜射弹道导弹,构成了中国可靠的二次打击能力。 这意味着,即便在遭受首轮核打击后,中国依然有能力从海底发起毁灭性的报复。更不用说,东风系列快递家族中,那些能够以高超音速机动变轨的尖端武器,它们的存在几乎让现有的导弹防御系统形同虚设。 当中国的核武器不再是“有”或者“没有”的问题,而是“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进行精确反击的问题时,整个战略天平就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倾斜。 这就引出了一个让东京和华盛顿都不得不重新计算的严峻问题:为了保卫日本,美国是否真的愿意牺牲自己的数个主要城市?在冷战时期,这个答案或许是肯定的,因为那时的苏联是同量级的对手,博弈逻辑不同。 但如今,当中国具备了让美国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幸免的核打击能力时,这个决策的代价就变得无限大。美国的核保护伞承诺,其本质是一种威慑,它建立在“对手不敢攻击盟友”的预期上。 一旦对手拥有了“你敢我就敢同归于尽”的真实能力与意志,这个承诺的含金量就会迅速蒸发。美国或许会口头上的强硬,但在面临本土被夷为平地的真实风险时,任何理性的决策者都不得不三思。这种战略上的犹豫,恰恰是日本误判中最致命的一环。 日本的战略家们似乎沉浸在自己构建的“和平幻觉”里,选择性忽视了身边巨人的成长速度。 他们习惯于将中国视为那个几十年前的、需要依赖外部力量制衡的国家,却没有真正理解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强大科技实力和坚定国家意志的核大国,其战略边界已经扩展到了何处。 这种认知上的滞后,比武器装备的落后更为可怕。它导致日本在制定国家战略时,可能会采取一些极具挑衅性的行动,误以为身后总有万无一失的屏障。殊不知,这道屏障早已在新时代的技术风暴面前变得千疮百孔,甚至可能成为引火烧身的导火索。 当威慑的逻辑链条从“美国会报复”转变为“美国敢不敢一起陪葬”,整个游戏规则就彻底改变了。日本所依赖的那个基石已经松动,而它却依然在这片流沙之上规划着看似宏伟的安全大厦。 这种建立在过时假设上的战略自信,无异于一场豪赌,赌桌的另一边,是早已今非昔比的中国。这场豪赌的结局,似乎从一开始就已注定。 面对这种全新的、冷酷的战略现实,我们不禁要问,日本何时才能从旧梦中惊醒,重新审视自己在世界棋局中的真实位置?这或许才是决定其未来命运的关键所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