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退役将领栗正杰说,根据日本媒体的推测,解放军将来若是发起解放台湾行动,如果域外势力胆敢介入的话,那么解放军一定会是打一场反介入区域拒止的战争,也就是我们所俗称的“围点打援”。 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栗正杰引用的是日本媒体的分析,而这个战略构想早已在多个军事智库报告中出现。 它的核心思路很明确,不跟你硬碰硬打阵地战,而是通过高强度的远程打击、信息战和区域封控,先把想干预的力量挡在门外,确保解放台湾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样的战法背后反映的是当前台海局势的紧张现实,赖清德当局上台后,政治立场更趋激进,不断碰触“台独”红线。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对台军售的拖延,一边嘴上喊着“支持台湾”,一边又迟迟不发货,暴露了其战略上的摇摆。 与此同时,解放军不声不响地在东南沿海频频演练,福建舰正式入列,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式进入“三航母时代”,这不是摆摆样子,而是在做实战准备。 如果真要谈“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操作层面,那可不是嘴上说说这么简单,首先是远程打击能力。 东风-21D和东风-26这两款反舰弹道导弹,早已被外界称为“航母杀手”,覆盖范围能直达第二岛链,等于告诉美军航母“最好别靠太近”。 再加上轰-6K携带的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第一岛链至关岛一线基本都在射程之内。 其次是区域控制力,093型核潜艇和052D驱逐舰,这两种武器平台配合北斗导航和C4ISR信息系统,能构建起一道水下水面联动的封锁网,行踪隐蔽、打击迅猛。 而且不只是打常规战,解放军还具备不对称作战手段,反卫星武器可以让敌方“眼瞎”,网络战能力能让对手“耳聋”,鹰击-18巡航导弹可以精确打击后勤节点,让敌方“断粮”。 这些手段组合在一起,核心目的就一个,让域外势力想介入但无从下手,想靠近却步步惊心。 以美国为例,它一直对台湾事务表现出高度关注,但从实际操作看更多的时候像是在打算盘而不是打仗。 对台军售虽然声势浩大,但从F-16V交付延迟、爱国者导弹升级进度缓慢等问题看,美方并不急于兑现承诺。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割稻尾”策略,先让盟友顶在前面消耗实力,自己再伺机而动,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利益。 而美国的盟友们也不是傻子,日本虽然口头上“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但真正要动手时,东京却迟迟不松口,不愿明确承诺出兵。 澳大利亚同样态度谨慎,公开场合频频强调“不卷入地区冲突”,说白了谁都不想为美国当“前锋”,更不想因为台湾问题成为战略牺牲品。 这其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现实因素,经济,中日、中澳之间的贸易体量巨大,一旦关系恶化,不仅会痛失市场,还可能引发国内经济动荡,面对这种双重压力,盟友们自然更倾向于“观望”。 而如果这些域外力量真的冒险介入,解放军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也并非只针对台海。 譬如钓鱼岛,一旦日本涉入台海冲突,解放军完全可能顺势加强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借题发挥。 再看南海,菲律宾近来动作频繁,但如果台海局势升温,中国也可能同步加快南海岛礁防御整合,形成南北呼应的战略态势。 此外,美军海外基地也不是安全地带,驻日横须贺、驻韩乌山等基地距离中国并不遥远,早在美智库报告中就被列为“高危目标”。 一旦台海有变,这些基地极可能成为解放军导弹系统的优先打击对象。 从实际力量对比看,解放军的优势已经相当明显,福建舰正式服役后,中国海军航母编队具备更强的持续作战能力。 反观台军,即便引进F-16V战机,面对完整的远程打击体系和电子战能力,也难以改变整体劣势。 美国方面的态度也在悄然变化,从特朗普政府时期开始,美国多次要求盟友提高军费、承担更多责任,这种“收缩”趋势至今未变。 摆在眼前的问题是美国是否真有意愿为台湾与中国交锋,越来越多的分析认为可能性正在下降。 和平统一依然是中国政府的首选方案,“一国两制”框架依然保留着最大包容性,但台湾社会内部的认同分歧和外部势力的搅局,使和平路径面临复杂挑战。 这也正是为何“围点打援”会被频繁提起,因为不仅要解决台湾本身的问题,还要确保外部不会火上浇油。 本质上台湾问题涉及的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不容外部势力干预,越是有人试图插手,风险就越高。 解放军持续提升的战略威慑能力,是为了确保真正需要动手时,有能力将“围点打援”战法落到实处。 从历史中看日本右翼近来不断鼓吹“台湾有事”,其逻辑与二战前的冒险主义如出一辙。 但历史早已证明,拿别国核心利益当赌注,不仅得不偿失,最后也往往是自食其果。 信息来源: 《难与解放军抗衡!台退役少将揭美军一大短板》——中国台湾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