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蒋英在北京逝世,人们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她的遗体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有人认为蒋英得到高规格的待遇,是因为她那科学家丈夫钱学森。[无辜笑] 很多人熟悉她是钱学森的妻子,却很少人知道她年轻时多么耀眼,18岁考入柏林音乐大学,后来在瑞士万国音乐年会的女高音比赛中夺冠,展现出过人天赋,她精通德、法、英等多国语言,这为她后来的声乐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7年她与钱学森重逢,当时钱学森在麻省理工任教,蒋英本打算为他介绍对象,没想到钱学森却对她一见钟情,相识六个月后,两人在上海喜结连理。 新婚不久蒋英独自前往波士顿与丈夫团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决定回国效力,然而钱学森遭到美国政府扣押,整整五年失去自由,在那段艰难时光里,蒋英始终陪伴在丈夫身边,用音乐抚慰彼此的心灵。 1955年回国后,钱学森投身国防科研,蒋英选择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这个决定让她从舞台转向讲台,开始了四十二年的教学生涯。 她的教学极具特色,面对声音硬朗的赵登营,她不是简单地要求他放松,而是引导他寻找声音中的柔韧度,李双江至今记得她如何细致剖析每个音符的质感。 17岁的祝爱兰初次上课时屡屡受挫,蒋英没有指责,只是要求她回去思考,经过深刻反省,祝爱兰终于明白老师是在培养她的艺术自觉性,后来蒋英鼓励她出国深造,亲自为她联系学校,最终培养出首位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担纲主演的中国歌唱家。 男高音吴雁泽永远不会忘记那堂特别的课,蒋英让他抚摸她的大衣面料,体会什么叫“天鹅绒般的声音”,她告诉他抒情男高音的魅力不在音量,而在音色的质感,这个生动的比喻让他茅塞顿开。 对学生她既严格又慈爱,女高音姜咏毕业后想继续求学却囊中羞涩,蒋英笑着说“每节课收五块”,却从未真正收费,傅海静在她精心指导下,从普通学生成长为能与帕瓦罗蒂同台演出的歌唱家。 她的教学笔记里记录着每个学生的特点,这个学生需要加强呼吸训练,那个学生要注意外语发音,据不完全统计她培养的学生在国际比赛中获奖达26人次,其中7人获得金奖。 晚年时她依然坚持教学,家里那架钢琴始终向学生敞开,学生回忆即便身体不适,她也会准时出现在琴房,认真聆听每个音符。 2012年春天她的学生们从世界各地赶来送别,赵登营红着眼眶说:“老师把一生都给了我们。”祝爱兰想起每个周末去老师家上课的时光,那些下午不仅学习了音乐,更学会了如何做人。 她生前常对学生们说:“艺术不能急功近利,要像大树一样扎根。”这句话成为许多学生艺术道路上的座右铭,在她的追思会上,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唱起她最爱的《绿树成荫》,用歌声送别这位用生命浇灌音乐花园的园丁。 她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在影响中国声乐界,因材施教不是口号,而是要对每个独特嗓音的精心呵护,技术训练不是目的,而是表达音乐情感的手段,她让学生明白,真正的艺术家既要掌握技艺,更要理解生活。 如今她的学生们继续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传承着她的教导,每当他们唱起那些经典的咏叹调时,总会想起那位优雅的长者如何用心倾听他们的每一个音符,如何用智慧点亮他们的艺术之路。 网友们敬佩不已: “原来她不只是钱学森的夫人,更是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致敬蒋先生!” “看完才知道蒋英老师培养了多少歌唱家,这才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啊。” “在那个年代放弃自己的演唱事业投身教育,太不容易了,现在这样的老师太少了。” “覆盖党旗是对她毕生贡献的肯定,和她丈夫是谁没关系,请不要误解。” “通过摸大衣质感教发声?这才是因材施教的好老师,现在的教育太缺这种耐心了。” “祝爱兰、傅海静都是国际级的艺术家啊,原来都是她的学生,太牛了!” “既教艺术又教做人,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教育家,值得现在的老师学习。” 您认为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传承蒋英先生这种“既重艺更重德”的教育理念? 官方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