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王震以家里人病重为由,将远在广州的余秋里连夜召回,当时发生了什么?[无辜笑] 1月8日下午,正在广州休养的余秋里接到王震打来的加密电话,听筒里传来暗语:“家人病重,情况危急。”余秋里握着话筒的手微微颤抖,他立即明白这个“家人”指的是正在305医院抢救的周总理。 当天深夜余秋里登上了北上的列车,在摇晃的车厢里,他望着窗外掠过的点点灯火,想起1958年那个春日下午,当时担任总后勤部政委的他突然接到通知,周总理要找他谈话,在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亲自递给他一杯龙井茶,开门见山地说:“秋里同志,中央决定由你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 余秋里当即表示自己不懂石油,周恩来微笑着说:“我们这些人,谁又是天生懂石油的?当年打仗不也是边打边学?”正是这句话,让这位独臂将军接下了寻找石油的重任。 在石油部工作的日子里,余秋里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他带着技术人员跑遍松辽平原,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亲自督战。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终于喷出工业油流,在场的技术人员相拥而泣,余秋里立即拨通总理办公室电话,周恩来在电话那头连说了三个“好”字。 周恩来始终关注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在1962年最困难的时期,他特意叮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将接待外宾剩余的猪肉调拨给大庆油田的工人们,这些细节余秋里一直记在心里。 1972年周恩来确诊膀胱癌后,余秋里每次见到医护人员都要仔细询问治疗方案,有次探望时他发现总理的茶杯裂了道细纹,第二天就托人捎来一个新瓷杯,这个普通的白瓷杯,周恩来一直用到最后。 1976年1月10日余秋里赶到北京医院告别厅,他站在总理遗体前久久不愿离去,那只空荡荡的左袖管轻轻颤动,身边工作人员后来回忆,这是他唯一一次在公开场合落泪。 在整理遗物时工作人员发现周恩来仅有的几套中山装领口都磨出了毛边,一套睡衣打了三处补丁,遵照他的遗愿,骨灰分别撒在北京上空、密云水库、海河入海口及黄河岸边,这把骨灰飘洒的地方,正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神州大地。 余秋里回到工作岗位后,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和家人,他的侄子曾从江西老家来京,希望伯父能给安排个工作,余秋里严肃地说:“我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自家办事的。”最后自掏腰包给侄子买了返程车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他坚决支持儿子上一线参战。 这些老一辈革命家之间,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在周恩来办公室的抽屉里,始终珍藏着一封余秋里在大庆油田时写来的亲笔信,信纸已经泛黄,但那句“请总理保重身体,石油工人需要您”的笔迹依然清晰。 而在余秋里的书房里,则挂着一张1963年拍摄的照片,画面中周恩来正俯身查看大庆油田的勘探图纸,余秋里站在一旁用手指着图纸某处,这张照片背后,写着余秋里亲笔标注的一行小字:“总理教我看石油”。 这些点滴往事折射出那个特殊年代同志之间的深厚情谊,他们用一生践行着共同的理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网友们感动不已: “看完真的泪目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情怀和自律,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余秋里将军断了一条胳膊还要长征,现在的人蹭破点皮都要发朋友圈。” “这就是真正的革命情谊啊,王震将军用这种方式通知,是不想让消息外传引起动荡吧,用心良苦。” “周总理和余秋里都是真正的人民公仆,一个临终不愿浪费国家资源,一个坚决不搞特权谋私利,现在这样的干部太少了。” “余秋里将军石油战线的贡献被低估了!没有大庆油田的发现,中国工业发展至少要慢十年!” “最佩服的是他对家人也这么严格,现在多少干部倒在了‘裙带关系’上?值得深思!” “看到邓颖超亲自撒骨灰那段破防了…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与国家情怀的结合啊。” “历史不该被遗忘!建议把这样的故事写进教材,让年轻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信仰和奉献。” 如果您有机会对余秋里将军说一句话,您最想问他什么?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上线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