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举杯相欢笑,转眼菜刀砍上头——这荒诞又血腥的一幕,竟发生在两个所谓“朋友”之间。五厘米的伤口、十余针的缝合线,换来的却只是十日拘留、五百元罚款。警方这般处置,别说当事人心寒,连隔着屏幕的网友都坐不住了。 有人说,“酒后行事不算故意”?法律可不是这么规定的。《刑法》明文指出,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酒精从来不是免责金牌,情绪失控更不能成为挥刀伤人的借口。哪怕一滴酒没喝,故意伤人就是故意伤人。 再看这“轻飘飘”的行政处罚,的确令人难以接受。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可并处罚款。但“较轻”二字,用在这里合适吗?菜刀、头部、五厘米——每一个词都触目惊心。 事实上,类似案件并非没有先例。2021年,浙江一名男子酒后持刀划伤他人脸部,最终被以故意伤害罪刑事立案,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行政处罚与刑事犯罪之间,关键就在于伤情鉴定。轻微伤走治安管理,轻伤以上则需负刑事责任。 受害者拒绝那两万块钱,太能理解了。这不是钱的事,而是安全感与公道的问题。今天两万块能买一个头破血流,明天是不是十万就能买更严重的伤害?社会的底线不该被这样践踏。 我们不得不思考,对待暴力行为,尤其使用危险工具的伤害案件,是否应该更严格审视?法律的意义不仅在于惩处,更在于预防。如果代价如此之低,怎能警示那些冲动行事的人? 目前消息仍有限,警方是否基于伤情鉴定作出行政处罚,我们不得而知。但公众的质疑与不安,值得被重视。每一起争议判决,都在影响人们对法治的信任。 无论如何,酒醉不能抹掉人性的底线,友情不该沦为暴力的幌子。严惩不是目的,却是维护正义不可或缺的方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有一个拎不清的亲戚,有多烦?
【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