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在被中国收养近50年后,日本遗孤赵连栋在踏上日本国土之后,再也没有给养母打过一个电话,养母不慎摔成重伤,他也拒绝回国探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7年的冬天,哈尔滨的街头冰冷刺骨,李秀荣躺在病床上,常常把目光投向房门口,像是等一个熟悉的身影,她已经摔伤多年,身体每况愈下,可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那个养了快半个世纪的孩子。 这个孩子名叫赵连栋,曾经在她的怀里挣扎着活下来,却在1994年带着全家登上日本的土地后,再也没有拨过一通电话回家,母亲住院时,他拒绝探望,从那一刻起,五十年的养育像被风雪埋葬。 时间回到1945年,那是一个战败国留下的冬天,哈尔滨街头,四岁的日本孩子蜷缩在墙角,满身是伤,肚子鼓胀,眼神浑浊,李秀荣的丈夫看见他时,知道这孩子熬不过夜,于是把他抱回家。 家里并不富裕,靠卖菜、养猪维持生计,可还是拿出仅有的狗皮袄把他裹起来,熬上一碗热腾腾的黄米粥,一勺勺喂到孩子嘴里,就这样,那个几乎要冻死的小生命渐渐有了血色。 收养日本遗孤在当时并不光彩,邻居们指着他们骂,说是汉奸,就连家里亲戚也看不下去,李秀荣的叔叔曾被日军残忍杀害,父亲也因抗日而牺牲,这样的家仇摆在眼前,可她还是坚持把孩子留在身边。 她常说,国仇不能算在一个孩子身上,眼睁睁看着他死心里过不去,正是这份执念,让她在日子再艰难也不肯放手。 邻居的不满带来了麻烦,赵连栋在学校因为听不懂中文点名,被同学们取笑,笑声逼得他退学,院子里有人往家里扔石头,甚至在一次冲突里,李秀荣挺着七个月的身孕被推倒,孩子没保住,从此失去生育的能力。 她心里清楚,这一切都和那个日本孩子有关,但她没有抱怨,反而更加呵护这个来路特殊的养子,最终,全家人为了躲避风言风语,离开了哈尔滨,扔下六间房的大院子,举家搬回河北老家,再后来又漂泊到宁夏。 赵连栋慢慢长大,开始在工厂里烧锅炉,后来自学开车,再后来成了质量检验员,虽然书没念多少,但他脑子灵活,做事勤快,李秀荣把他当亲儿子,张罗婚事,帮他安家。 生活虽然清苦,却算得上和睦,每逢节日,他常回宁夏看望母亲,日子就在这种平凡的往来里一天天过去,李秀荣觉得,自己收养这个孩子没有错,毕竟已经像一家人一样生活了几十年。 到了九十年代,局势发生了变化,中日之间的遗孤寻亲活动开展起来,赵连栋心里开始不安分,家人陪着他回哈尔滨找邻居确认身份,看到老街坊拍着他的肩膀提醒他别忘了养母的恩情。 最终的结果证明,他确实是个日本军官的孩子,这个真相让他整个人都变了,回到家后衣着讲究,说话的腔调也不一样了,养母心里明白,儿子找到了根,也许迟早会走。 1994年的冬天,赵连栋带着妻子和儿女,还有孙辈们,一共十四口人离开了中国,临走前他反复告诉妹妹,不会忘记母亲。 他在月台上挥手告别,李秀荣强忍泪水,把为他准备的东西塞进行囊,心里惦记着他说的那句承诺,可一旦踏上日本的土地,他就像人间蒸发,再没有打过一个电话,母亲还在等待,他的身影却始终没有出现。 李秀荣在摔伤后长期卧床,每当亲人提起赵连栋,她眼里闪过一丝希望,逢年过节,家里人总想着能接到一声问候,可电话始终没有响起。 女儿多次托人转达消息,甚至写信到日本,换来的要么是拒绝,要么干脆查无此人,老人一次次失落,身体越来越差,但心里那道门始终没关,她一直盼着那个孩子能回来。 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折射出战争留下的复杂印记,战后留在中国的日本遗孤有两千多人,他们被无数像李秀荣这样的家庭养大,有人回到日本后仍感恩图报,有人则像赵连栋一样选择彻底割裂。 在日本,他们要面对语言障碍和文化隔阂,在中国,养父母则忍受着巨大的委屈,这样的矛盾让人无法简单评判,只能感叹命运的残酷。 李秀荣的邻居们都记得她常说,孩子是无辜的,大人的恩怨不该让孩子来承担,可她的善良没有换来同等的回应,赵连栋在日本的生活安稳,有家有业,却不愿再回首中国的过往。 李秀荣去世时,他没有出现在葬礼上,墓地旁,老人特意留下了一块空地,希望有一天养子能回来,那片空地,像是一段未完成的等待。 这段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伤痕,是农夫与蛇,还是无私的极致,很难下定论。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1994年那次远行,成了母子情断裂的起点,也成了历史中永远难以愈合的裂口,李秀荣把一生的爱都给了那个孩子,直到最后一刻,心里还在喊着他的名字,而回应她的,只有漫长的沉默。 信源:生活报——侵华日军遗孤回国后拒绝探望患病中国养母
1994年,在被中国收养近50年后,日本遗孤赵连栋在踏上日本国土之后,再也没有给
如梦菲记
2025-09-17 17:41:5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