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大教授张文裕回到家,却发现妻子只留下一封信就离开家,从此音讯全无,17年后,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敲门,张教授愣了:“您找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封信没有邮票,信封右下角画着三个小人,旁边标着身高数字,信纸泛黄,盖着一枚蓝色的“已检”章,它不是普通的家书,而是一位母亲用尽心思给家人留下的踪迹,十七年,她没有归期,没有消息,只有这样一封信,像微光在风沙中闪烁,那位母亲叫王承书,一个在档案馆中沉默无声的名字,却曾是中国核事业的中流砥柱。 王承书出生在民国初年的上海,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里,小时候体弱多病,稍一受凉就要卧床,但她对数字和科学的兴趣却异常执着,其他孩子在弄堂里跳橡皮筋,她却抱着厚厚的《天工开物》琢磨公式,进入大学时,物理系只有她一个女生,课程艰深,体力紧张,她却咬牙坚持下来,到毕业那年,全班只剩四人,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走出校门,手握金钥匙奖章。 她曾远赴美国深造,在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时,提出了一个关键的核物理方程,引起了学界重视,那时的她穿着朴素的旗袍,站在普林斯顿那座古老的研究楼里,手里是密密麻麻的计算笔记,她的导师是著名物理学家,她的研究成果被写进教科书,她的名字在学术期刊上频频出现,美国大学愿意为她开出丰厚的条件,留下来继续研究,但她始终记得那张刊登着五星红旗的报纸,那一刻,她就决定了自己的归程。 回国的路并不容易,她知道自己的研究涉及敏感内容,美国方面百般阻挠,她开始动脑筋,把重要理论写在香烟纸上,夹在无关紧要的期刊中寄出,一箱箱资料从大洋彼岸辗转回国,她自己却直到1956年才绕道香港,踏上归国的土地,那一年,她在日记中写下:“我的知识,早该属于这里,” 回国后,她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科研生涯,她不是那种擅长演讲或社交的人,更多时候只是低头算数据,默默写报告,直到一次深夜,研究所领导敲开她的家门,带来了一个任务:国家正在筹划核武器项目,需要人手研究铀同位素分离技术,这一环节,是决定原子弹能否成功的核心,她听完后,只简单收拾了一本物理学书和几件衣物,第二天便登上了开往西北的列车。 从那一刻起,她在家人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留下的只有一句话:“工作需要,离开勿念,”她的丈夫是一位大学教授,也是一位父亲,从此一个人扛起家庭,照顾三个年幼的孩子,而她自己,则在戈壁滩的风沙中开始了漫长的隐秘岁月。 那是一段极其艰苦的日子,她所在的工厂没有像样的实验室,设备简陋,资料缺失,寒冷刺骨,没有防护的操作环境让她身体逐渐衰弱,她常常夜里裹着破棉被在昏暗的灯下计算,手指冻得握不住笔,只能用计算尺和算盘推演公式,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她不曾抱怨,也不曾退缩,她知道,国家等不起。 她从不提工作内容,即便是在给家人写信时,也从未透露自己身处何地,只是在信角画着孩子们的身高变化,像在默默记录他们的成长,她的丈夫将这些信一一收藏,对孩子们说,妈妈正在绘制一幅重要的蓝图,等到阳光照进来的时候,就能看见她的成果。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震惊世界的蘑菇云腾空而起,这场成功背后,有她无数个夜晚的计算与推演,有她在沙尘中调试设备的身影,但她的名字,没有出现在任何报告里,她只是继续默默工作,继续那场尚未完成的科研任务。 直到1977年春节,她终于回到了北京的家,那天的她,瘦弱、苍老,头发全白,衣服上带着风沙的尘土,指甲缝里染着实验室的痕迹,她站在熟悉的门前,拿出一张发黄的粮票,那是十七年前她丈夫交给她的,上面写着他小心翼翼的叮嘱,这一幕像是命运的轮回,沉默地诉说着时间的重量。 回家后的她,并没有选择休息,而是继续投身科研,她参与了铀激光分离技术的研究,为中国核电原料的自给率提升做出贡献,她住在一间简朴的小公寓里,家具老旧,生活节俭,却把全部积蓄捐给希望工程,她的笔记成了后来科研团队的重要资料,病重时还坚持校对文件,她临终前,把十万元积蓄留给教育项目,把国库券作为党费交出,甚至连遗体都捐给了医学研究。 她走得悄无声息,却留下了厚重的背影,她的肩膀上有两个磨损的洞,是伏案工作多年留下的痕迹,她从未追求名利,从未要求表彰,她说过,自己这一生没做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至少做对了一件:没让国家的核事业卡在关键节点上。 信息来源:新华网《"两弹一星"元勋背后的女科学家王承书》(2019年9月30日)
1960年,北大教授张文裕回到家,却发现妻子只留下一封信就离开家,从此音讯全无,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17 16:43: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