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8日,毛主席跟彭老总说:“你把岸英也带上去打仗,他在厂子里不干了。”彭老总坚决的说:“不要。”
彭德怀当即拒绝:“主席,不要!岸英吃的苦太多了。”
毛岸英的苦难从8岁开始,1930年,母亲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被枪杀,他亲眼目睹了这一切,随后与弟弟流落上海街头,靠捡破烂、推人力车为生,甚至因叛徒出卖差点丧命。
那些年里这个革命家庭的孩子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天真地对人说:“我们家的房子是长腿的,到处跑。”直到1936年,经过地下党的安排,14岁的毛岸英才被送往苏联。
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毛岸英给二叔毛泽民写信:“我要像爸爸妈妈那样,为穷苦大众干革命,这才是人生的目标。”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他主动请缨参战,因表现英勇获得斯大林接见并赠送手枪。
1946年回国时,毛泽东却让脱下苏军制服的儿子换上旧棉衣:“你现在需要上劳动大学。”就这样毛岸英被送到陕北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学习种地、参加土改。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北京机器总厂担任党支部副书记的毛岸英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他对工友们说:“我是共产党员,国家有难,我该上前线。”
彭德怀得知毛泽东的决定后,连夜找到毛岸英劝阻:“你在后方搞军工生产,同样是保家卫国!”但毛泽东态度坚决:“他不去,让谁的儿子去?”
1950年10月23日,化名“刘秘书”的毛岸英跨过鸭绿江,成为志愿军司令部的俄语翻译,他在日记中写道:“终于可以为祖国、为人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了。”
仅仅一个月后,悲剧降临,11月25日上午11时,美军B—26轰炸机突袭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大榆洞,毛岸英与参谋高瑞欣为了抢救重要文件,重新冲进已经着火的作战室,再也没有出来。
亲历者成普后来回忆:“作战室里根本没有炊具,彭总床下只有几个苹果,那些关于做蛋炒饭的传言完全是造谣。”美军轰炸是因为无线电侦测定位了志愿军司令部,与生火做饭毫无关系。
彭德怀含着眼泪给毛泽东发电报,短短百余字却写了一个多小时,电报最后写道:“岸英同志为坚守岗位而光荣牺牲,请主席节哀。”
收到电报的毛泽东颤抖着手,几次想抽烟都抽不出来,沉默良久后,他只说了一句:“打仗总要死人的,岸英是普通一兵。”但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看出了他内心的痛苦。
那之后的26年里,毛泽东将儿子的遗物悄悄珍藏起来,那件洗得发白的棉布衬衣、那顶旧军帽,都被他按年份整齐叠放,直到1990年清理遗物时,工作人员才发现这些承载着父亲思念的物品。
妻子刘思齐曾拿着毛岸英的日记问毛泽东:“他问自己作为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毛泽东凝视着那些熟悉的字迹,声音沙哑地说:“合格,他是我的骄傲。”
在朝鲜桧仓郡的烈士陵园里,毛岸英的墓碑上刻着简单的话语,没有提及他的出身,只写着他的信念,这正如他生前在日记中所写:“我不愿做官二代,只愿做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